我当校长的40天

我当校长的40天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便从指缝间流过,只剩下回忆。
但回忆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我们往往能通过回忆,得到一些启示,一些经验和一份感悟。
回首这40天我从积极、憧憬到疲倦、怀疑,再到安心踏实的做好每天的每件小事。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理建设过程。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也从一开始的自信与期待变成了怀疑。但所幸,即使我怀疑自我,也不会影响白天的工作。正因为我怀疑自我,我才更加谨慎,更加懂得珍惜。我珍惜这40天的时光,也珍惜身边的每位同事,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难忘的时光。
工作40天,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突出贡献,但还算尽职尽责,不敢有一丝懈怠。工作中的大多事情都能够考虑到并尽力去做。在生活中也跟着大家学到了很多,从一个不做家务的人,变成了一个会刷碗、拖地的人。这段经历给我的不仅是在知识与能力上的提高,还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
招生期间,自认为自己积极主动,态度端正;面对家长,勇于攀谈,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但缺点也很明显,不够接地气,不能给人以亲切感,而亲切感,往往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招生前几天还算顺利,到了中后期愈发艰难。我们招生较晚,附近的补习班又比较多,而且大多还是学校老师开办的,因此,我们的竞争力就显得比较微弱了。我好几次下乡宣传时,每问一户人家,他们都说报过了,次数多了,心哇凉哇凉的,都不相信自己还能招到人了,开始怀疑自己。同事们也很消极,都开始怀疑。
尤其是在7月5日那天,有两个女生发高烧,一个男生食物中毒,再加上招生遇到的挫折,一种消极的气息笼罩着大家。我内心也十分没底气,又想到去年的招生人数,内心压力更是大。偏偏又无人诉说,还要给同事们打气,安抚他们。
幸好,还有公开课这种事情。公开课我们准备了两个教室,四堂课,而我们十个人要在两个教室里来回轮换,进行教师风采展示、授课和纪律维持,还要应付报名的家长和他们的各种问题。但幸好,来的人比较多,而大多数家长也都选择了相信我们,积极报名。在公开课后的两天,报名情况明显好转,老师们也都重拾了斗志。那天大家都很累,但也很开心。




我教的是初三语文。但其实我更愿意教小学生。之所以教这门课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教。在授课期间,自认为备课认真,教学方法灵活,但很严肃。
我上课时不喜欢自己一个人讲,大多时候是抛问题,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答案,在答案中总结。但学生似乎不太适应自己去思考语文问题。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都无法回答上来。我问他们问题时比他们还着急,累的流汗。
学生说我很严厉,说我布置的作业他们从来没见过,没写过。但我并不是为了彰显个性才布置一些稀奇古怪的作业,只是把以前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带到了这里。
语文和数学一样,一样需要动脑思考,一味等待老师的灌输是没有用的。因此,课堂上我常常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总结,自己最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我希望我教给他们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有一种思考习惯,一种学习方式。至于严厉,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是比较严肃,因为面对初三这种大学生不能太温柔,否则难以产生威慑力;又因为他们学习语文时实在懒散,并不重视,我才不得不时刻督促。然而,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学习是自己的事,只靠老师的监督是不够的,方法教给学生了,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了。
对待小学生,我则很温柔,很有耐心。例如,面对孩子故意的刁难,说不会写作业,我偏偏不生气,耐心的教他怎么写。而他也如我所愿,老实的写作业。又或者一直鼓励主动举手的学生,以此来激励那些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让他们主动举起双手,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主动跨出第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这40天,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那么几件。

之前有个学生非说有个老师骂他滚,一直闹着不要上学了,态度很强硬,怼了很多老师。
我对他说,且不说老师到底骂没骂你,老师都已经道歉了,你为什么不能原谅老师?你做错了事,老师有没有原谅你?老师都能选择原谅你,你为什么不能选择宽容老师?你也不用担心以后老师会针对你,老师会接纳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老师不会揪着你的错误不放,也不会把你的错误放在心上。但你自己要把错误放在心上,这样以后才能改正。你在老师眼里还是和其他学生一样,表现好了会表扬,表现不好会批评。
我劝了整整一个下午, 劝的口干舌燥,终于劝好了。这件事我也没放在心上,就过去了。
后来有一天,他给我写信,说这是第一次给老师写信,谢谢我让他学会了宽容与原谅。当时他很横,我都不知道怎么劝服他的。可没想到,我说的话他都听进去了。这着实令我意外。教育是个慢慢渗透的过程,你不能指望一次两次谈话就使人改变,需要慢慢引导。因此,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生。


在某一天,三年级有两个小孩为了争一支笔吵了起来,脾气很冲,哭的很凶,谁都不服气谁。
我平时很凶,但我那天没有吵他们。我把他们领到了办公室,搬了两个凳子给他们坐,让他们哭够了,心情平复了再说明事情经过。
【我当校长的40天】原来,一个学生丢了一支笔,而另一个正好有一支一样的,二人便因此吵了起来。我对A说,很多笔都长的一样,你怎么证明是他拿的?你丢了笔首先应该找一找,问问哪个同学看到了。你就这么判断是他拿的,万一冤枉他了呢?你是不是做错了?他答是。那你向他道歉。于是道歉。我又对B说,A的笔丢了很着急,你作为同学是不是应该体谅他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帮忙找?他很着急,你还和他吵,是不是错了?答是。于是道歉。你以为事情就完了?其实还没有。我又问B怎么证明笔就是他的?B前后回答不一,最后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是从家里拿的。我无法判断,不能贸然冤枉他,却也不得不保持怀疑态度。于是让A先回教室,对B说,做人要诚实;知错能改才是好孩子;这支笔给你,如果是你的,你就让A到我办公室,我给他一支笔;如果不是你的,你就把这支笔给A,说是作为同学给他的,老师也不会跟他说。可能你觉得难为情,因此你也不用跟我说笔到底是不是你的。他点头。
笔到底是谁的,我也不知道。
其实这个问题,当初教师培训时老师问过类似的。当时的我没有答案,但现在却不知不觉做了出来。当时老师说给学生买一个是不对的。但我却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了。没有结果,却总要给学生一个交代。毕竟,不能让学生认为老师不公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才艺大赛。这次才艺大赛秉持着广泛参与、锻炼学生的宗旨,分为班级团体赛和个人才艺比赛。主持人也是从学生中选出来的。为了这次比赛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思。天公作美,原本说要下雨的也没有下,反而十分凉爽,活动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在日记里表达了他们的期待与开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一同努力,大大增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让大家变得更加亲密,关系更加和谐。




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执行力差,过于仁慈,不够坚定。第一次管理一个学校,难免有考虑不到的地方,例如,学生推凳子,损坏地板。考虑不到的地方尚且可以原谅,考虑到的地方不能够完美执行却难以说的通。

私以为,自己虽然在生活中比较随意,但在工作中还是考虑的比较多的。但考虑到了,不代表就做到了。很多事情,每次开会都要强调,却还是不能够完全执行。在觉得队员执行力差,生队员的气的同时,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监督不够?是不是自己执行力差?是不是自己太仁慈?
没错,我确实过于“仁慈”。
拿打扫卫生来说,老师每天都应打扫卫生,然而老师们一说,太累了,太热了,明天一起打扫吧,我就不忍心再催他们打扫卫生了。工作确实很辛苦,我也能体谅老师们,但这样确实不应该。每个人都很辛苦,但该做的工作还是要认真做——我经常这么给老师说。但有些事,不是你说了,别人就会做到。当然,我也不全是因为“仁慈”。我深刻的明白,在大家心里不愿意的情况下逼大家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还会让大家对我产生抵触心理,以后的工作更难开展。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组织者,首先应该态度坚定。毕竟,对于有些人,你只要触犯了他的个人利益,无论做什么都不对——我并不是说我们队员。因此,与其被动的考虑个别人的感受,不去主动的带动整个团队。
一个好的开头会事半功倍。规矩是要一开始就立起来的,同时需要严格执行。拿写票据来说,一开始没有大家没有重视,后来即使反复强调大家也很难重视起来,而大家的不重视导致票据的混乱,算账的艰难。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十分重要。
先做榜样,后做管理。可说来惭愧,我并不是一个好的榜样。之前觉得自己还算独立,可来到之后,才发现自己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在和其他女生相对比之下,发现自己活得太粗糙。之前觉得生活与工作并不冲突,只要工作好,生活而无所谓,但现在才深刻的明白,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一部分,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试想,一个不会生活的人,别人又怎么会相信你能把工作做好呢?要想让别人真正的敬佩你,不仅要在工作上优秀,在生活中也要是大家的榜样、是大家的依靠。这样大家才能全身心的信赖你、服从你。
除了我的工作没做到位之外,团队成员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团队成员大都是大一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总把事情想的太简单、太美好,往往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且缺乏责任心,需要时刻不停的督促。对此,我也是挺委屈的,有些事天天开会强调,可大家还是做不到。他们可以跟我说他们跟学生强调过,但学生不听,不怪他们,但我却没法跟领导说:我强调过,是老师做不到,不怪我。我之前并不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但通过此次经历,其深刻的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只有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并为之付出努力,这个团队才能走下去。因此,要时刻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要私下是朋友、是哥们,工作上也职责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监督。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


我不觉得自己表现的好,甚至觉得别人会比我做的更好,但也觉得工作不容易,生活不简单。因此,我十分期待与别人的交流学习,让我学到更多经验,也能更好的定位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