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家美股biotech之死:商业化5年无果、股价暴跌90%后卖身

投稿|一家美股biotech之死:商业化5年无果、股价暴跌90%后卖身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氨基观察
Biopharma、bigpharma,应该是所有biotech的梦想 。
没有梦想,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寻梦之路向来不容易,biotech更是如此 。在biotech跃迁之路上,跨过研发、临床道道门槛,还有商业化这道门槛,不得不跨越,却极难跨过 。
时间回到2017年,成立近30年的生物科技公司La Jolla制药,终于迎来第一款获批产品——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升压的Giapreza 。
彼时,市场对其充满期待,预计该款产品的销售额将达5亿美元 。虽然不能跻身重磅炸弹行列,但也可以助力La Jolla制药从biotech转变为biopharma 。由此,La Jolla上市后股价持续向上,市值一度超过10亿美金 。
但事与愿违 。因为销售额不及预期,La Jolla制药股价持续走低,距离高点市值跌幅超过90%,市值仅剩1.57亿美元 。
今年7月,由于商业化久久无法打开局面,La Jolla制药选择以1.49亿美元的价格卖身 。在首个产品获批上市5年之后,La Jolla制药不得不认清现实 。
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如果无法成功商业化,等待biotech们的或将是卖身的宿命 。
01 产品获批上市,股价一路向下用“见光死”来形容La Jolla制药的商业化之路最合适不过 。
产品上市之前,市场对La Jolla制药极为乐观 。因为公司为市场描绘了一幅宽广的蓝图 。
根据La Jolla制药的说法,每年约有96万美国人需要使用儿茶酚胺进行血管加压 。但该产品仅对约三分之二的人有效,还有36万患者需要血管加压药,临床未满足需求背后蕴藏着颇为广阔的蓝海市场 。
的确,这一逻辑被同为血管加压药的“前辈”Vasostrict验证过 。Vasostrict 于2014年二季度获批上市,在上市的第二个完成年度(2016年)销售额便达到3.43亿美元 。
而表现不错的Vasostrict,也只是填补了部分市场空白 。La Jolla制药认为,依然有15万-23万人对所有获批的加压药没有响应,这为其核心产品Giapreza留下了一个相当大的潜在市场 。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 。
公司的美好蓝图,加上不断推进的临床,2014年上市后La Jolla制药市值逐步走高,一度稳定在10亿美元之上 。
但在实践中,Giapreza的销量却完全令人失望:
上市的第二个完整年度(2019年)销售额只有2310万美元;2020年的销售额增长有限,为2930万美元,这并不能归咎于疫情 。因为在美国疫情对销售影响已经淡去的2021年,Giapreza的销售额也仅有3340万美元 。
惨淡的销售额,逐渐抹灭了投资者的信心 。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La Jolla制药股价,随着单季度未见明显的好转的业绩持续向下,最高跌幅已经超过90% 。
投稿|一家美股biotech之死:商业化5年无果、股价暴跌90%后卖身
文章图片

La Jolla制药,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高开低走” 。
02 市值蒸发90%背后,无法回避的商业化之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La Jolla制药的覆灭?这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最核心的还是大部分biotech的噩梦——商业化难题 。
某种程度上,La Jolla制药对自己的商业化能力也过于自信 。
首先,市场规模可能被夸大了 。Giapreza针对的15万-23万患者群体规模,基于96万总治疗需求测算 。但实际过程中,接受治疗的患者规模要远小于理论值 。
根据一份针对La Jolla制药的做空文章《危险信号和被严重高估的市场创造了令人信服的空头》,基于历史数据、医生调查、报告和期刊等渠道统计后,Giapreza适用人群约为9.5万,明显低于公司测算的预计值 。
其次,Giapreza缺乏硬核临床数据 。虽然在血管加压方面,Giapreza表现出极为不错的治疗效果 。如下图所示,其三期临床数据的结论是,Giapreza明显改善了血压反应 。
投稿|一家美股biotech之死:商业化5年无果、股价暴跌90%后卖身
文章图片

但遗憾的是,Giapreza治疗组在生存期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 。根据该三期临床结果,Giapreza治疗至第28天的死亡率为46%,安慰剂为54% 。看上去,Giapreza的最终的临床获益,并没有血压反应数据亮眼 。
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La Jolla制药的商业化能力过于薄弱 。这一点,从其入院速度方面就能看出 。
在2018年8月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提到他们在200家医院获得了处方批准,而他们的目标是1200家医院 。若完成这一覆盖密度,将帮助公司覆盖患者总数的80% 。
但实际情况却是,截至2021年末,La Jolla制药也仅覆盖了492家美国医院,还不到预期目标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出发,Giapreza的商业化不及预期也不难理解了 。
【投稿|一家美股biotech之死:商业化5年无果、股价暴跌90%后卖身】实际上,La Jolla制药薄弱的商业化能力,也在其第二款产品身上得到体现 。2020年,为了给公司创收,La Jolla制药斥重金买下了抗生素Xerava 。
Xerava获批的适应症为复杂腹腔内感染,与Giapreza有着天然的协同作用 。并且,Xerava的性能突出,不劣于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抗生素相比 。
但Xerava的销售数据仍不佳:2021年收入勉强达到1010万美元 。这样的Xerava,也很难成为La Jolla制药的第二增长曲线 。
而这,或许就是压死La Jolla制药的最后一根稻草 。
03 无梦想不biotech,但不是谁都能成为biopharma和许多biotech一样,La Jolla制药最大的梦想,或许就是成为biopharma 。为此,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做过诸多努力 。
最能体现其决心的一点是,2019年开始公司放弃了任何产品的研发,专注商业化工作,主攻Giapreza和Xerava的销售 。
显然,这对于La Jolla制药而言,是一场豪赌 。
遗憾的是,经过三年努力,La Jolla制药的销售额依然未见起色 。不过,这并不意外,在产品数据并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渠道能力无疑是产品放量的关键 。
但渠道并非一日建成的,这也是大药厂们强者恒强的关键 。而La Jolla制药的抗生素Xerava直接对垒的是辉瑞、阿斯利康等大药厂 。这种情况下La Jolla制药没能发挥产品的协同效应,占到便宜似乎也可以理解 。
实际上,这也不是La Jolla制药一个人的遭遇 。根据兴业证券研报,大药企上市产品的峰值收入要比小药企高出50%,大部分小药企的产品销售峰值都低于预期 。
正因此,在美国几十年的生物制药发展史中,大部分Biotech们早已深谙一个道理:卖身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
只有活下去,才有资格谈梦想 。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也早已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合作,biotech主要负责研发,big pharma则依靠买买买,推进后端临床和商业化 。
不信邪的La Jolla制药,在产品并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想要闯出一条路,最终却付出了惨痛代价 。
有意思的是,在La Jolla制药宣布卖身消息后,股价应声大涨81%,最新市值达到1.57亿美元,超过被收购价格 。
这也算是为这家成立超过30年的biotech,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