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提问比儿童接受知识更重要?

质疑、提问比儿童接受知识更重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儿子在读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一篇小短文《鹬蚌相争》。
原文如下: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儿子读完后,问题来了:爸爸,鹬的嘴巴都被蚌夹住了,它还怎么说话?
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哈哈,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读过,可从来都没有人发现过"问题"。
该怎么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我的脑袋在飞速地运转。"儿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在童话或寓言故事里,动物、草木、鱼虫都可以说话,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说完后,我都觉得不能自圆其说。
"可是,文章明明说,'蚌合而钳其喙',它的嘴被夹住了是不能说话了呀!"儿子不依不饶。
不得不说,儿子的质疑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我不能因为这篇文章是西汉箸名学者刘向写的就否定儿子。于是,我说,儿子你说得很对,这个地方刘向也写得不够严谨,你能思考并发现他的错误,非常了不起。爸爸非常欣赏你这种敢于质疑,并积极思考的精神。说完,我给了儿子一个拥抱以示鼓励。
古人讲,"读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疑,就是敢于否定,批判的精神与思维。这种疑,并不是胡乱地乱怀疑一气,否定一切,而是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亦不鹦鹉学舌。
在今天学校教育中,当接受性学习成为一种惯性力量的时候,这种质疑,批判,才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生命成长真正的开始。
作为家长,要倾听,要尊重,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只有我们尊重他们,倾听他们,这种独立的思考,生命的成长才会真正地发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
是的,发问就是在质疑,就是在思考,在疑中去学习,去探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无独有偶。儿子今天早上在读《水浒传》,正好读到"武松打虎"那一章节。
读完后,他刚一坐上餐桌,就开始向我发问,"爸爸,为什么水浒传里老虎被称为'大虫'呢?"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我试着解释,被称为"虫"者,大概都具有危害性吧,老虎危害一方,又体型巨大,可能就被称作了"大虫"吧!
虽然这能自圆其说,但毕竟纯属瞎猜测。吃完饭,我上度娘查了一下:据说李世民作皇帝时,其父名李虎,为帝王尊者讳,老虎不能称为虎。于是有好事者书生从《大戴礼记》”五虫说"中取有毛而体型巨大的禽类为"大虫"一说。唐王朝历时较长,人们因袭而流传了下来。
我把这个答案告诉了儿子,儿子恍然大悟。并且我告诉他,《水浒传》虽写宋朝之事,但成书于明代,称"虎"为大虫,从唐始至明,应该是一件很自然并且通俗明了的事。
那"五虫"又是哪五虫呢?我挺好奇。
原来有羽被称为"羽虫",如鸟类。有毛被称为"毛虫",如禽类。有鳞被称"鳞虫",如鱼类。有甲被称”甲虫",如虾、蟹、贝壳。裸露无毛被称"倮虫",如人类。
我把"五虫"的由来告诉了儿子。人类也被称为了"虫”,我和儿子都呵呵了很久。原来,这些知识挺有趣。
一个发问,如果你深究它,背后就有许多的学问与奥秘。作为家长,善待孩子的发问,并积极去引导他们,他们就可能学到了书本外的许多知识,真正的学习,不正是这样发生的吗?
当今互联网+,知识信息爆炸,什么知识都能从网上查到,但它不必然构成你头脑中活的知识,孩子头脑中的知识。这些知识,只有当孩子在发问,在探究,在思索,并与他们发生关系,产生意义的联接时,才会成为他真正、活的知识。
当今互联网异常发达。互联网应该成为家长引导孩子,孩子探究学习的好帮手。
任何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应呵护好孩子质疑的精神,发问的能力,它们在当今教育的氛围下显得太少了,也太珍贵了?
当然,质疑,发问的基础还是要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性学习是必须的,质疑,提问更是必须且必要的。
【质疑、提问比儿童接受知识更重要?】2017.1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