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给她全世界,但她更想留住你

最近刷微博,看到了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在爸爸妈妈面前开心的跳舞,突然,爸爸的电话响了。
爸爸走出去接电话了,女孩看着他离开的背影,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地黯淡,原本举得高高的手也悄悄地放下来了。
过了几天,女孩的生日到了,她问爸爸,她可不可以要一个礼物?
爸爸问她想要什么?
她说,她想要一个可以存钱的东西。
然后在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了她一个储蓄罐,并告诉她,每当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后,就可以往里面存钱。
看到这,我以为是一个为储蓄罐打广告的视频,顿时没啥兴趣了,正准备关了的时候,画面一转。
小女孩的朋友来她家做客正准备走的时候,小朋友看到了她的储蓄罐,很喜欢,女孩的妈妈顺势说那送给你吧。
小朋友刚准备去拿储蓄罐的时候,小女孩发疯了一般夺过来,死活不干。
事后,妈妈教育她,问她今天为什么要那样做?一个储蓄罐而已,可以再给你买新的,为什么变得自私了。
小女孩哭了,哽咽地说:“你说爸爸卖给公司了,我想用钱把他买回来。”
原来有一次爸爸打电话回来说要加班的时候,妈妈埋怨道:你是卖给公司了吗?而这话正好被小姑娘听到了。
小孩的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一是一,二是二,妈妈无意间说的话,让她以为爸爸真的被卖给公司了,所以她才会想要储蓄罐,想要去攒钱。
到这里,我才明白女孩之前所做的一切,从主动要生日礼物开始,到后来拼命地护住储蓄罐,都只是因为她想要爸爸回来,想要他的陪伴呀。
而这个视频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也在这最后一刻点出来了:对父母来说,想要给孩子全世界,但对孩子来说,她更想留住你。
陪伴是永恒的话题,是每个人的心之所愿。
大人的生活其实都很忙,为了给孩子争取最好的资源,营造最好的环境,要不停地工作,要应酬,要加班;而孩子的世界也很单粹,很简单,对他们而言,有父母,有家,就等于有了全世界。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备受争议的黄圣依和安迪母子吗?
从小安迪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对于母亲黄圣依,他是带着想要亲近但又抗拒的复杂心情的。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她不在他身边,不知道孩子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也不知道安迪一顿可以吃多少东西,更别说安迪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但是现在再来看他们两,迪尼斯乐园里安迪开怀大笑,节目中,安迪开始活泼好动,他们开始像一对母子,慢慢地互动,一起游玩。
以前安迪身上的那种孤单冷漠的气息,现在全被快乐取代了,他不再是小小的大人,而是一个在母亲身边可以调皮可以肆意玩闹的普通小孩。
我实习的时候,老师跟我说过,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在18岁之前就已经塑造完毕,而影响这性格塑造的关键因素就是父母。
诚然现在大家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最好的资源,为了这些东西,父母们不得不拼命地努力加班应酬,以公司为家。
父母的这份苦心可以理解,但不能全部赞同。
孩子有好的资源,的确能甩同龄人好几条街,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资源,而忽视陪伴,很多孩子会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即使长大了,内心也是非常寂寞,孤单的,从不善言辞就可以看出来。
【你想给她全世界,但她更想留住你】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你会发现那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比那些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更活泼些,也更好动乐观些。
而关于陪伴,很多人有误区,以为陪伴就是天天围着孩子转,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人给予陪伴就好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
陪伴要讲究有效性,父亲的陪伴与母亲的陪伴是不一样的,两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好地与他互动,哪怕只是一个小时的陪伴,也比那些24小时在孩子身边,注意力却在别的事情上的父母强。
如果工作忙,可以一周全家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并不需要天天都围在一块。
因为孩子真正在意的是你在他身边的时候,注意力是否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他能不能从你的关注中感受到你的爱。
而关于父母同时陪伴的重要性,就好比吃火锅。妈妈是锅料,爸爸是火,两者结合,汤才会沸腾,才能下菜,大家才能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同样的道理,缺少任何一方的陪伴,孩子都会在意,会想要做一些事情去吸引父母的关注。
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虽然有妈妈的陪伴,但她还是想要爸爸的陪伴,甚至愿意为了这好好表现,只为了攒更多的钱去把爸爸买回来。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长大了或许会明白这是奢侈品,理解别人的艰辛,索性学会独处,自娱自乐,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太艰难了。
她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想要的东西也寥寥无几,仅仅是一份陪伴,是父母一起的关注,便能带来世界般的快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