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莫迪的“印度制造”梦依然遥远:该向越南学什么?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热点微评,作者 | 王新喜今年以来,越南的崛起以及越南对外资的吸引力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
越南计划与投资部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22年前4个月,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资金超过108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同比增速达到了6.42%,其中加工制造业增长9.66%,制造业成为了越南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
我们反观不远处的印度,则是另一幅景象,大量外资在撤离印度,印度制造业始终无力做强,越南印度都在学习中国,希望承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转移 。但为何莫迪的“印度制造”战略在今天看来依旧遥远,印度要向越南学什么?
印度制造:养肥了就杀?商业底线、市场信任土壤缺失今年来,印度以逃税等名义对小米OV等手机大厂的连番突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
今年4月,小米在印度的子公司遭资产扣押,涉及金额高达48.06亿元人民币 。7月7日,印度执法局在全国44个地点突击vivo,冻结vivo印度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 。如今又称OPPO逃税439亿卢比,天价罚单已在路上 。
此外,印度企业事务部已着手审查500多家在印中企的账目 。包括中兴通讯和、oppo、华为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多个印度子公司 。
印度的风评进一步滑坡 。而从印度的经济与制造业以及对外资的吸引力各方面走势来看,与越南形成完全相反的轨迹,越南持续上行,而印度持续下行 。
自2014年莫迪上任后,就制定了“印度制造”的战略,并表示其制造业在未来GDP中的占比要从15%提高至25% 。
在此后的几年中,印度也推出了众多配套激励政策 。包括出台《破产法》、提出数字印度倡议、提出“分阶段制造计划”,“生产关联奖励计划”(PLI)、“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SPECS)和“改进型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 2.0)等一系列激励投资措施 。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贫穷人口大国而言,就业始终是印度政府的头等大事,而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容纳庞大的就业人口 。
这使得其政府一方面需要大力吸引外资来对工业化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要发展其民族制造业品牌,印度的做法是通过关税与增值税等各种手段来推动国外企业将制造业产能转移到印度本土 。
自2016年起,印度政府连续五年针对不同手机零部件上调关税,最高税率达20% 。以关税手段迫使相关企业赴印生产更复杂精密的零配件 。
但从目前来看,印度制造并不成功 。印度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怪现状,它不是从第一产业转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二产业,而是直接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呈现出“跨工业化”特征 。印度第二产业并没有吸纳大量就业 。
Clocktower Group数据显示,自 2015 年以来,流入印度的大部分直接投资集中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服务业,仅有很少一部分流向制造业 。
文章图片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近10年来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3%~17%左右,距离莫迪的25%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 。
在业内人士看来,印度的问题是供应链短缺非常严重,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是制造业门类远没有中国丰富,可选的种类并不多 。高端制造业中,高精尖产业也基本没有发展起来,所需芯片要从美国、中国台湾等地进口,精密仪器从日本进口 。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在越南也存在,但是为何在今天越南正在成为外资进驻的热门之选,而在印度市场,恰恰出现相反的情况,外资却逐步出逃 。
彭博社报道称,在印度的外资已经对“莫迪经济学”失去希望,印度出现大规模资本撤离,比如,投资基金经理们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在印度市场开始悄然抛售资产撤离 。
BWC中文网的报道称,一些在印度的投资者最近25年以来一直在印度进行各类投资,但目前开始从印度撤离,因为印度营商环境较差,且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正在枯竭,工业生产增长低迷、银行债务及信用问题突出 。
这里提到了印度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由当地的商业氛围、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政策税收、政令是否随意等系列综合因素决定的 。
多年来,印度恶劣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并未有大的改观 。根据2015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印度在国际营商环境排名中,排到了140多位以下,营商环境在伊朗之下 。
而世界银行于2017年10月25日发布的《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中显示,印度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 。其中,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创业和解决破产等几项指标的排名在持续下滑 。
印度为何营商环境多年来没有改善呢?这其实与印度的商业信誉土壤缺失与其政府高层的短视与贪婪相关,印度一边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旦外资进来发展壮大,为了保护其民族工业与制造业,又在贸易保护、加征关税,反倾销调查方面不遗余地 。
高关税是印度扼杀外资的一个大招 。自2016年起,印度政府连续五年,针对不同手机零部件上调关税,最高税率达20% 。简单来说,就是以关税手段迫使相关企业赴印生产更复杂精密的零配件 。
在过去,中资企业在印度建组装厂,很多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口,印度通过不断提高组装零部件的关税,让生产零部件的工厂逐步转移到印度生产 。比如小米就是迫于印度高关税,在印度大力建工厂 。
如果关税遏制不了外企在印度的壮大,印度政府还有国际企业追溯征税法 。
印度在2012年5月28日通过《1961年所得税法》修正案,允许政府对1962年以后发生的任何涉及间接转移印度资产的跨国企业间交易追溯征税 。这一条款让大量国际投资者在印度损失惨重,也使得印度营商环境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下滑 。
从远的来看,印度税务部门对沃达丰、凯恩能源、诺基亚、IBM、沃尔玛等多家外资企业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了高额罚单 。
典型案例是2007年,沃达丰以110亿美元从和电国际手中收购了和记爱莎 。
在这笔交易中,和电国际通过其设立在开曼群岛的CPG投资有限公司控制和记爱莎的股份,而沃达丰则通过其荷兰子公司-沃达丰国际控股公司(BV)收购了CPG公司67%的股份,从而持有了和记爱莎的股份 。
【投稿|莫迪的“印度制造”梦依然遥远:该向越南学什么?】印度税务部门认为,这笔交易的对象实质上是印度资产,因此沃达丰有义务向印度政府纳税,并向其追缴税款约29亿美元 。
尽管印度最高法院裁定这笔交易的执行地是开曼群岛,超出了印度税务部门的管辖范围,但印度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不顾国际投资者的反对,推翻了最高法庭的判决 。这起判决也点燃了印度与沃达丰后来的税收纷争 。
从近的来看,这类案例也不胜枚举 。
比如法国烈酒集团 Pernod Ricard被印度追缴过往30年的税款 。在印度经营30年的美国安利公司也被印度冻结了1亿万美元资产,IBM有 8.65 亿美元因税务纠纷滞留在印度托管账户中 。
今年6月14日,亚马逊因为投资印度第二大零售连锁企业——未来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未来零售”,被印度政府以“没有进行公平、坦诚和坦率的披露”为由,要求亚马逊必须在45天内缴纳20亿卢比(约合1.718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
而印度今年来以转移资产、逃税等理由对小米OV开出的天价罚单与多年前印度针对凯恩能源的做法类似 。
2014年,印度税务部门根据修订法案认为,凯恩能源在2006年的股份转移涉及间接转移印度资产,要求后者补缴2049.5亿卢比(按当前汇率折算约为27.5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并以凯恩能源拒绝补缴税款为由没收了Cairn India在当时价值10亿美元的10%公司股份 。
在你以为印度苛捐杂税该到头了时候,印度总能整出些项目来收税 。
比如在光伏行业,今年印度对中国在印度的光伏背板企业发起了一轮反倾销调查,涉及福斯特、中来、晶科、天合、晶澳等企业 。其中,中来被加征了20%-30%的关税,而其他企业则被加征了30%-40%不等的关税 。
再比如在2020年的时候,印度政府方面宣布对在其国内提供数字服务的国外互联网企业征收2%的“数字税” 。
此外,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零售业领域出台了种种政策以限制外国资本的扩张 。例如规定外国零售商出售的商品中,必须有至少30%来自本地中小企业 。
而其在各种税收之外,如果实在找不到证据与法律依据来整治,就祭出国家安全等宏大理由 。
比如在2020年,印度以安全问题为由,禁止了300多个中国厂商的app,并加强了对中国投资的管控 。今年2月,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又以「安全威胁」为由对54款App下达禁令,其中多数是中国企业产品 。
正是基于印度恶劣的营商环境与印度政府的政令随意,目前大量跨国公司都在撤离印度 。
当前福特汽车公司和特斯拉都宣布,他们已暂停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 。
此外瑞士建筑材料公司 Holcim、法国烈酒集团 Pernod Ricard、苏格兰皇家银行、哈雷戴维森和花旗银行宣布了缩减规模或离开印度的计划 。
德国零售商麦德龙被迫选择将经营了20年的印度业务全部出售 。美国通用也放弃了印度工厂,停止了在印度生产汽车的计划....不少中资企业也在从印度撤离,转战东南亚 。
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全球占比从 3.4% 下降到了2.8% 。
越南崛起,印度要学习与反思什么?在莫迪的印度制造规划中,以市场换技术的本质是要让外资来带飞印度,但印度上层的贪婪却恰恰毁了这个理想,而印度东边的越南,在吸引并留住外资层面,却给印度上了一课 。
越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出口贸易业绩主要来自外国直接投资(FDI)领域,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数据显示,2021年越南吸收外资310亿美元,同比增长9% 。其中有58.2%流向制造业 。
越南的代加工厂越来越多,各种跨国企业在越南投入也越来越大 。
据统计,2021年共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投资 。其中亚洲国家投资占据前列,新加坡以107亿美元排第一,第二与第三是韩国与日本分别为50亿美元与39亿美元,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分别名列第四和第五位,投资额依次为29亿美元和23亿美元 。
从国际企业来看,LG在越南投资额已经接近50亿美元,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在越南投资总计超过15亿美元,其中4.5亿美元是在2022年追加;来自日本的丰田、本田、松下、三菱、佳能等企业正在增加对越南的投资 。
大量国内企业也在纷纷赴越建厂,TCL近年在越南新建工厂,扩大彩电产能;京东方、兆驰都在越南投建产线;顾家家居 、美克家居等公司纷纷在越南建设生产线,将订单转移至越南生产等等 。
越南在今年3月份进出口总额高达673亿美元左右,环比增长了38.1% 。其中出口额为347亿美元,环比增长48.2% 。
数据显示,目前三星超50%的手机出口以及1/3的电子产品出货量,都由越南生产,三星全球19%的彩电组装都是在越南;耐克超50%的鞋类产品以及30%的服装产品,美国市场中有1/3的鞋类制品以及1/5服装,都在越南加工制造 。
越南起飞的关键,其实就是对外资的开放与友好,推动了越南制造的起飞 。
越南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营造适合外商投资的商业土壤 。自200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南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包括签署CPTPP、EVFTA、RCEP等重大自由贸易协议,是全球签署自贸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 。
其中,《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确定了越南与欧盟28个经济体互享关税优惠,协定生效后越南取消对欧洲进口商品 65%的关税,欧盟也取消越南进口商品70%的关税 。双方将在10年内取消99%的关税 。
2020年7月,越南国会通过新《投资法》进一步提高了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透明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和手续 。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越南企业所得税率为20%,低于中国的25%,在工业园中的企业能获得前两年免税,之后四年缴税减半的政策优惠 。
我们对比印度来看,为了吸引外资企业赴印投资,印度在初期“请君入瓮”的阶段会开出一些优惠条件,比如印度政府曾开出5%的电子器件进口关税,但当企业进来落地之后,又开始策略性上调 。2017年到2018年,印度对进口手机的关税从10%上调至20%,增值税调高到35%~40% 。
可以看到,越南不断降低与取消关税或者互享关税优惠,而印度是初期诱惑,中后期不断提高、加征关税,用关税作为收割外资利润、保护民族工业的筹码,但最终,印度的民族工业犹如扶不起的阿斗,外资则不断流失 。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越南在3月份进出口总额高达673亿美元左右,环比增长了38.1% 。其中出口额为347亿美元,环比增长48.2%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越南的代加工厂越来越多,亚洲与欧洲国家在越南投入也越来越大 。
事实上,越南与印度都在学习中国的思路,在招商引资思路中,两者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很明显,引导一众企业来投资办厂,然后逐步用市场来换取各产业领域的相关技术 。
但是不同于越南将招商引资的思路与政策一以贯之,坚守商业信义与底线原则,不断开放互惠原则,打开格局,印度坚持的是“完全利已”的指导方针 。
当引入外资供应链之后,印度本土企业迟迟无法成功替代而外资企业又在印度壮大的时候,印度就开始想办法通过各种税收与罚单来收割其利润,从小米OV在印度的遭遇来看就是如此 。
这种做法,无疑极大破坏了印度的商业信誉与营商环境,这也是印度制造迟迟无法成功的重要底层商业环境因素 。
当前印度正处于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莫迪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印度在外国投资者心中的声誉,进而吸引更多外资 。
但是从印度种种做法来看,其极端自利的实用主义心态显然不利于印度打开大国格局——即以人口红利请君入瓮,目的是为了赚你的钱,而不是让你赚印度的钱,一旦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行,捞不到好处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力量就频繁出来干预,以各种名义收割外企在印度的利润,甚至本金 。
印度政府想学自由贸易,对外开放那一套,但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拳在不断碾压自由贸易的底层商业规范与信誉 。甚至印度的法律系统有时候在政府的重拳之下,也是形同虚设 。
而印度政府向企业伸手的时间节点往往是财政紧张、被盯上的企业又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从今年印度政府出手的时间节点来看,也是当下印度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的节点 。
彭博社在6月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截至明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印度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可能会扩大到2.9%,几乎是前一年水平的两倍 。在国内外通胀压力下,印度四年来已经首次加息 。
文章图片
而有时候为了填补财政赤字,收割外资利润,印度会在短时间内修改或者出台新的法律,持续破坏商业法制土壤,这导致外资甚至不再相信印度的法制 。
印度需要反思的是,对外商业贸易的核心是建立在市场公平、法制规范、信用体系健全的基础上,如果印度为了本土利益带头肆意践踏商业原则底线,那将会彻底破坏印度经商的土壤,印度制造的野心更无从谈起 。
印度擅长的引入外资,然后白嫖收割、杀鸡取卵的做法已经引发许多跨国企业的警惕,这被某网友总结为“口袋战术”的商战版——即诱之以利,然后割肉 。而印度政府常常行事无征兆、无逻辑的突击性收割,让外资开始反思印度的商业土壤是否适合经商 。
当然了,能够从印度全身而退的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因为它们还可以做到及时止损,而部分中国手机企业由于在印度重资产布局,正在陷入“尾大不掉、无法轻易撤走”的困局之中 。
从外资撤离印度的现状来看,印度无规则、无逻辑的利已做法正在引发外资的恐慌性情绪,这也助推了越南的崛起 。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制造的战略要达成目标可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而恰恰,隔壁的越南制造当前的火热情况正在逐步朝着莫迪心中的“制造梦”一步步迈进,这或许值得莫迪与整个印度反思 。
推荐阅读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合景泰富主动申请撤销惠誉评级,积极释放偿债决心
- 六个小时认识了一个人
- 平静
- 投稿|202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专题分析
- 投稿|张小泉公关危机,是“摆烂”造成的吗?
- flex 布局
- 在家自学半年的我,经历了两次挫折
- matplotlib库简单的代码举例
- 一款在线错别字校对工具的研发之路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Didi Fined Over $1 Billion for Violating Cybersecurity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