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羽毛球国手被控诉性虐女网友”谈“不能理解能否包容”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菊花上抹辣椒会觉得辣,抹蜂蜜不会觉得甜呢?”(原题是这么问,实际上笔者曾经徒手洗辣椒,晚上手疼得睡不着,大概末梢神经不同程度上都有感觉吧。)

一个认证医学背景的答主回复:因为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
瞬间了然。
我不是个爱吃辣的人,能吃,也有比较喜欢的辣食,但谈不上太喜欢,遇上“无辣不欢”的人,始终不太理解。
不需要理解,尊重就行了嘛。
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尊重性癖好上与自己不同的人呢?
简单回顾一下事件,


从“前羽毛球国手被控诉性虐女网友”谈“不能理解能否包容”
文章图片
受害人微博简述经过 昨天别人跟我说这事时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有个伤害别人的人渣被曝光,法律解决呗,但是,当我后来自己上网查看了一些讯息,心情无法平静,比起施暴者手段残忍令人发指,更可怕的是舆论竟一边倒的指责受害者,有一些对这个群体表示好奇的,为他们说话的寥寥无几。



从“前羽毛球国手被控诉性虐女网友”谈“不能理解能否包容”
文章图片
微博上很多,我没微博,随便截了两张百家号的

从“前羽毛球国手被控诉性虐女网友”谈“不能理解能否包容”
文章图片
反正无非那几句,“不自爱”“不检点”“有伤风化” “活该”?受害者显然是涉世未深,诸多不慎之处,谁还没摔过跤?想起了自己大二那年在北京站有路人借路费,当时赶时间没细想把身上零钱都掏给对方,后来意识到被骗,就在朋友圈叙述了经过当给大家提个醒,却被人说“卖蠢”……
路人向我出示了身份证,所以我本着万一不是骗子、力所能及帮个小忙的心态给了她钱;对这位受害者来说,施暴者是前国家运动员,算公众人物,又是他们圈内大佬介绍,犹记上个月某著名企业家涉嫌性侵上了热搜,舆论轰轰烈烈是“有钱人怎么可能性侵”,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有名有钱的人即使不高尚也多少爱惜名声,即使不会内疚也多少顾虑后果,然而她抽到了下下签。
“指望别人”也要指责?微博像个广场,她只是走投无路(施暴者拉黑她联系方式、被曝光后反过来造谣诋毁她、中间人答应帮忙也并不热心)来求助,有些人不愿意伸手还非得吐两口唾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活该?走大马路上还指不定什么时候被车撞呢!什么时候统计一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多还是性虐待死亡多?
“不好好爱惜自己,不好好找对象”,难道“好好找对象”才是“爱惜自己”?那么她是找个有共同爱好的呢还是找个“正常人”?勉强自己去过所谓“正常生活”真的是“爱惜”吗?
我不认同“约调”或“约X”这类的事,因为疾病防疫方面的风险确实高(我还不认同网恋呢,谁知道屏幕后面是人是狗),但我不认为这在道德上有问题。今天看知乎上有人问网恋从哪儿找对象,有人列了几个软件,包括陌陌探探之类的所谓“约X软件”,讲道理,闲鱼上还有人问约不约的,人家就是社交平台,你不约不就行了,何必不用还要给用户扣个帽子?
再离题两句,不稳定的关系,没办法及时确认双方的健康状况,可能一方查出传染病都通知不到人,别提还有个别染病后报复社会的,道德上没问题但大家还是应该慎重。我为什么反对指责受害者“不自爱”呢?把“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视为“不自爱”,看似逻辑自洽,却忽略了我国性教育缺失的事实。我的专业是社会学类,甚至修过“性社会学”这样的课程,但即使如此,我也感到自己从未受到过系统的性教育(在学校学的主要是平等的理念),关于性传播疾病、堕胎的危害等等,都是自己上网查资料或者和同学转发、讨论科普文章,社会上谈及滥交的危害往往集中在贞操方面,甚至是能否为未来丈夫“服务”方面(对于男性则仅仅是伤肾这样半调侃的规劝),我相信没有女性会在看过堕胎视频后还“勇敢”地说可以“不戴套”,喜欢《娘道》的观众除外。
“与别人做那啥还好意思出来说?家人的脸都被你丢光了。”前半句我说了,受害者的行为确实不够慎重不够妥当,但这是缺乏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缘故,她没犯法,也不缺德,只是尝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幸受到伤害。说起来,辣也是痛觉,喜欢吃辣和喜欢受虐,追求痛觉的程度不同,原理或许有共通。辣得眼泪直流,甚至胃疼腹泻,不也是自我伤害吗?还有那么多吸烟者……为什么当有人通过痛觉获得性快感就变得十恶不赦呢?什么时候“性”才能脱离污名呢?
至于后半句,女性的身体属于自己,不属于她的丈夫,也不属于她的父母。受害者的父母显然有指导不充分的地方,但有多少父母的教育又完美呢?在得到更多证据之前,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或许能保护好自己,但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吗?谁又知道这个女孩更多的优点呢?说到底,即使有流言蜚语,错的也是那些固守成见横加指责的人!
有伤风化?受害者描述调教过程和细节了吗?人家只是说了伤情而已。还是有些人看到胳膊就想到裸体了呢?甚至饶有兴致地讨论种种假设(不截图了,反正就是些低俗的遐想)。
为什么施暴者不羞愧,恶意中伤的路人不羞愧,受害者却要羞愧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口口声声说着不是性别歧视、男方固然有错,却把口诛笔伐的重点放在受害女性身上,非得在别人的伤口上撒把盐吐口唾沫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吗?
再稍微谈一下“字母圈”(BDSM)吧,前面说了我的专业是社会学类,读过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出于好奇在网上接触过有这方面爱好的人,我不是一个SM爱好者,这也不是我最关心的领域,但是看到种种歧视为此写几篇文章还是值得的。
除了一些公共场所进行调教的项目确实引人不适(地铁上男女互啃我们看着也不舒服的,至于裸露或者其他性行为,不管是否伴随虐待都没人想看甚至是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自觉自愿,遵守游戏规则和法律法规,不强迫他人,他们的爱好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我知道有些字母圈的人不希望这个圈子受到关注,他们只想默默地生活,不需要辩解什么,但我相信他们也希望有一天,即使秘密暴露,尊重和支持多于反感与谩骂。
算多管闲事吗?
想到也许将来某日自己也为人母,假如我的孩子因为“与众不同”受到排挤、欺凌而深陷抑郁,我不会懊悔自己曾对这些欺凌视而不见,不会懊悔不曾为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平等、包容献出一份力量。
【从“前羽毛球国手被控诉性虐女网友”谈“不能理解能否包容”】这个世界会好的,但不是原地坐着等天亮——无所为,天会亮,也会再暗下去;哪怕仅仅是开个灯,也需要动一动手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