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几年,每当到了入夏时节时,流行起了一款迷你手持充电电风扇。从中小学生,乃至于到年长者,既不管是在烈日骄阳下,还是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的时候,也不管是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还是菜市场里的各类商贩们,人人都持一把小电风扇,对着自己吹个不停,好像已然成为了标配,连笔者也跟着赶了一回时髦,去购买了两把。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现如今伴随着空调的普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使用扇子了,或许在一些年长者,尤其是那些爷爷辈分的人,还会愿意去使用扇子。在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在过去空调还没有发明以前、未曾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前,每年但凡到了入夏时节,每家每户几乎是人人手拿一把扇子,且所用的扇子,也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夏天拂暑纳凉的时候,在所有的扇子当中,蒲扇是最大的、最为普通的,其价格也是最最便宜的,在当时真可谓是价廉物美,每户人家至少要配备两把以上,因为它是用细竹条围起蒲葵叶子制作而成的扇子,故而又被大家称之为“芭蕉扇”。尽管是如此,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够经久耐用,时间一长细细的竹边很容易开裂散架,顶多也就使用两三年就要换新的,每当有新买回来的蒲扇,为了能经久耐用一些,会用家里废旧的、弃之不用的布条给它包扎上一圈,再用针线缝补好。在通常情况下,蒲扇用的最最多的,还是那些老年妇女了。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蒲扇除了在炎热的夏季拿来拂暑纳凉以外,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过去由于每家每户都要依靠各式各样的煤球炉子来烧水做饭菜,且家家户户都要生煤球炉子,用蒲扇扇风可以让煤球炉子烧的更快更旺,还能时不时地扇走炉子里冒出来的烟尘。不过,假若是操作不当或者操作不够规范的话,很容易辣到眼睛呛到鼻子,不停地流眼泪咳嗽,笔者在小时候也生过煤球炉子,也碰到过上述情况。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专家考证“扇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然而“折扇”却是由日本人发明的。“折扇”一词最早出现于我们国家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上曰道:“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二字,依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为折叠扇。”“折扇”有很多别名,又名为“撒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不过“折扇”在南北朝时期还不怎么流行,直至到了北宋时期,“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虽说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对于那些普通老百姓而言,依旧还是用不起、不能使用折扇的,真正开始风靡全国普遍去使用折扇,是从明朝永乐皇帝开始的,因明永乐皇帝喜欢使用折扇,故带动了很多人都去使用折扇,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至入夏时节,“折扇”亦是那些文人雅士、有点学问与文化知识人的最爱了,不单单是这样,那些年长者、爷爷辈分的人,也同样是对扇子钟爱有加哦,更是他们的众多标配之一。即便是这样,也同样是要划分出三六九等来的,对于一般的知识分子而言,大都配之以普通的竹骨制扇子,选用“玉竹”、“白竹”、“斑竹”……各方面条件稍稍好一点的知识分子而言,会去选用红木制的扇骨,选用“鸡翅木”、“紫檀木”、“乌木”……更好一点的知识分子人家,则会去选用珍贵的动物作为扇骨,有“玳瑁”、“象牙”、“牛角”……依据折扇扇骨的好坏,还会配之以相应的扇面,由低至高,扇面分别为“纸扇”、“绢扇”、“丝扇”等等,在“纸折扇扇面”中,又细分为:“素纸折扇扇面”、“色纸折扇扇面”、“金笺折扇扇面”、“发笺折扇扇面”和“集锦折扇扇面”等各种类别;在“绢折扇扇面”中,又细分为“素绢”、“金(银)绢”和“色绢”三个类别。笔者记得在当时,那些年长者、爷爷辈分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欢喜用颜色为黑色的素纸扇面,顶多就是在黑色的扇面上面配之以烫写金字。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扇骨”又名为“扇股”,一把上好的“扇骨”是以“档”和“尺寸”来划分的,最低的有九档,最高的有四十档,中间有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它的尺寸通常为五个类别,分别为:八寸(28.3厘米)、九寸五(31.7厘米)、一尺(33.3厘米)、尺一(36.7厘米)和尺二(40厘米),九档和十一档是日式扇骨,还要在扇骨上面描绘各式各样的图案,在制作技法中有“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扇骨的样式也是由简而繁、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在最初的时候,其造型是“直式方头”的,形状是长而窄的梯形;后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化,有的扇骨其尾部是圆形的,如同和尚的光头一般,称之为“和尚头”,“和尚头”又分为“大圆头”和“小圆头”;有的扇骨其尾部如同弹奏乐器琵琶一样,故而名为“琵琶头”;有的叫做“螳螂腿头”,皆因扇骨的上面较粗、而其下面又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故而取这样的名字;有的扇骨是“波折式”的,其大小扇骨都做成“波折式”的,在相邻处的两根扇骨有“波峰”和“波谷”,“波峰”与“波谷”间相交错,好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这种式样一般多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凡是种种还有很多……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一般的小女孩和那些待字闺中的小姑娘而言,多数人使用的扇子皆为“团扇”,其形状不是圆形的,就是近似于圆形的椭圆形扇面,其扇柄不长,“团扇”又名为“宫扇”和“纨扇”,它最早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商朝时期,最初的材质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作而成的,初名被定名为“障扇”,在最初的时候,其功能不是用来扇风拂暑纳凉的,而是作为帝王在外出巡视时,专门用来挡风遮阳避沙的。在宋朝之前把所有的扇子都称之为“团扇”,在我们国家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王少伯王昌龄著有《长信怨》一诗,其中就写有“团扇”,他在第三句中这样曰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那些中青年妇女,尤其是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讲究精致生活与品味的中青年妇女,大都欢喜使用“檀香扇”。据说“檀香扇”是由“摺扇”演化而来,它的扇骨采用“檀香木”制作而成的。“檀香木”又名为“旃檀”,其木质皮肤色白者为“白檀”,皮肤色紫者则为“紫檀”,它的木质不仅比较坚硬,而且还具有一种纯天然的香味,在夏天用檀香扇来扇风拂暑纳凉时,可以却暑清心,可谓是清香四溢四处飘香,故而有“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的说法,更有“扇存香在”之美誉。到了入秋时节,把檀香扇藏入在衣箱之中,不但可以香袭衣衫,还能起到防虫防蛀的功效。檀香扇通常可保存十年八载之久,即便到了存放的年份,它依然能“日日花香扇底生”。记得在笔者的小时候,母亲就配有一把檀香扇,在夏季还拿来拂暑纳凉呢!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檀香扇”为我们国家的四大名扇之一,它的制作技艺主要分为三个派别,它们分别是苏式(苏州制作)、杭式(杭州制作)和广式(广州制作),苏式的多数以绢画居多,杭式和广式的多数以拉花著称,苏式的檀香扇,因其“工艺精良”、“玲珑纤巧”、“芬芳馥郁”,极富有地方特色,扇面大多用绢面,扇骨拉制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其式样有“全面”、“格景”、“中空”和“西泠”等等……并配以“四花”见长。【备注:所谓的“四花”是指“拉花”、“烫花”、“雕花”与“画花”。】加之色泽秀丽典雅大方,故最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俗语有言这样曰道:“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其实在扇扇子的时候,也同样是有“扇相”的,也一样能看出某一个人的相到底是怎样的,那些文人雅士、有点学问与文化知识的人,欢喜把扇子置于胸前微微的轻摇着扇子;那些性格豪爽的彪形大汉,欢喜袒胸露乳大幅度不停地狂扇;那些讲究精致生活与品味的中青年妇女,欢喜把扇子遮挡住半个脸面,高兴之处会莞尔一笑;那些老年妇女使用扇子是全方位多用途的,既为了赶走周遭的蚊虫,又为了拍掉灰尘。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笔者,尽管家里也装了吊扇空调,至今每到夏季,依旧喜欢手拿一把折扇拂暑纳凉,只使用扇子就能拂暑纳凉止住冒汗与流汗的,坚决不使用吊扇空调,扇子也是环保产品。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笔者从小就对扇子钟爱(青睐)有佳,记得在实足六岁的时候,母亲给了笔者一把长13.5厘米的铁质小折扇拂暑纳凉,打开折扇,扇面印制了一朵盛开的黄色菊花。这把小折扇大概是购买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中期,是父母买给笔者的哥哥在夏天拂暑纳凉用的,到后来哥哥不用以后,又把扇子给了笔者使用。至今还是能清楚地记得,在笔者青少年的时候,一到炎炎的夏日,自己总是手不离扇,拿起扇子不停地呼呼扇起来,因为所购买的扇子,其材质都比较差劲,每年夏季总要扇坏一两把折扇,铆扇骨的铆钉总会从中间折断一分为二。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类扇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8年09月05日星期三晚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