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变就要与环境格格不入

想改变就要与环境格格不入
文章图片
未来是雾后面的你的所有遐想 改变不是什么难事,我这里说的是换个环境这种事,这其实也不是难事,你有能力可以想换就换,如果是这样,那么下面的文字你就可以不必读了。

所以,我这篇文字写给那些准备换个环境的人们,第一是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但是一时间又不能立刻换掉,第二是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换一个环境,你现在需要做一些准备。
做哪些准备呢?如题,你要与你现在的环境格格不入。
【想改变就要与环境格格不入】我们从小就习惯了被教育:要学会适应环境。来到新环境一定要想办法适应,你水土不服是你的适应能力不行,这可不行啊,你要和大家一样,你要向每一个人学习,你要虚心,你要抛弃过去幼稚的自己,你才能在新的环境里成熟,你要否定自己过去的经历,你才能明白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高攀不起。
那么,什么是适应呢?

适应可以指生物族群经过演化而得到的为了在环境 生存的特征,或个体长时间曝露后经由性状的 可塑性提高其 适应度。—— 来自维基百科
适应的目的是为了生存,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适应,还是社会环境的适应。而人们评价你适应是否良好的指标,就是你是否生存的更好。这里我们谈的是社会适应,无论你结不结婚,也不管你有房没房,有车没车,更不必理会“你的思想和个性价值观是否符合大部分人的标准”,只要你活得比别人好,就没人敢说你无法适应社会。但是活的好不好其实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判断,是一个主流价值观的判断。
究竟活的好不好,其实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既然读到了这里,表示你现在过得并不好,你自己是清楚的:这个环境,你并不适应。换句话说,你生存的并不好,甚至糟糕到环境影响了你生存的信念。
我们每个人是有可塑性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塑造,只是大部分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有一个概念叫做“反向塑造”。这是李笑来老师提出来的,他在新东方接触过无数学生,还负责过筛选那些应聘SAT辅导老师的人,在认真地观察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后,他意识到很多时候,其实是学生在塑造老师。
人是很容易被“ 反向塑造 ”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李笑来
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这也不应该只被肤浅地理解。——李笑来
所以环境本身还有环境中的人都在对我们进行塑造,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或许就成为了什么样子,或许就习得了什么习惯,最后与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一种适应度。
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环境不只是烙印,还是屋顶,它不仅给你留下痕迹,还限制了你安身立命的高度。
因此我在文章开头说,本文的读者是对环境不满意的,想要改变或者等待改变的人们,首先我们要判断环境不好,其次我们对这样的环境不满意,这两个是前提,客观上不好,主观上不满意。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那些完全由于自己的原因而不能适应环境,或者将不相干的事情归因到环境不好的人滥竽充数,他们并不是本文要说的人群。
那么,怎样才叫格格不入呢?
其实是要做筛选,也可以说是有选择地适应。前面提到反向塑造,我们要把塑造自己的主动权尽可能抓在自己手上,就是你对适应的选择性。掌握这个主动权很重要。
为此你一定要学会自学,当你开始自学的时候,就是主动权在握的时候,同时你也会逐渐意识到那些不该有的反向塑造,你会发现周围人对你的影响可以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了,因为你通过自学的积累,你的视野在开阔,你看到别人没有接触到的概念,你发现周围不会使用互联网的人在逐渐的被边缘化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但是时间会给他们答案的,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如此迅速的淘汰一个观念,守旧不是不好,而是容易让人顽固不化,这样的人容易落后于时代。
你在做这样的筛选的时候,你就明白格格不入的意思了,因为在他人看来,你所做的这些让人无法理解,所以你“格格不入”。比如你整天拿着一本专业书看来看去,比如你很少跟着大家聚众打牌喝酒撸串,比如你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盯着远处那片天空。当然前提你是健康的,你的外部表现只是因为为将来偏执地做准备的结果,而不是心理疾病在发作。
这种格格不入是最底层的改变,而不是人际交往或者社会关系上的格格不入,因为我们想改变环境是因为前文提到的两条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更好的生存,我们是在培养一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们的所有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所以我说,想改变就要与环境格格不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