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气馁,爱自由——《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隔着落地窗,竟然能看见久违的蓝天白云,阳光明亮,有种岁月静好的错觉,其实外面北风呼号,分分钟有被刮走的危险。这种冻人的周末,最适合宅在家里煲剧或看书。
不气馁,爱自由——《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文章图片
《送你一颗子弹》是我完整读过刘瑜的唯一一本,也翻过她《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都是政治时评一类,因为对政治并不感冒,大多都不能愉快的读下去。唯一这本书,是我一口气读完中间不带喝水的,文字十分精彩,读到有些地方简直想跳起来给作者点个赞。
本书是一本文集,由五个部分组成: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讲述作者对他人、自己、人生、爱情和社会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论他人即地狱 “再真诚的忧郁或者狂躁,也因为这两千双眼睛,变成了一种表演,以至于你自己都忘记它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姿态”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赶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刘瑜讲她曾经同时开通了四个博客,有一个博客内容与其他几个不同,不为人知,里面装满了鸡毛蒜皮以及自我的七零八落,意思就是内心有那么一个地方存放最真实的自己,清静清澈。每个人内心都装着一片世外桃源吧,那里活着最真实的自己。也许你已经无数次想跟老板说我特么不干了,无数次为了合群和同事说无聊的话题,无数次想一个人安静躲开那些觥筹交错,可是正如刘瑜所说“在网络上,你可以在一个博客安居乐业,在另一个博客信马由缰,但是生活中呢?你不可能同时居住在大陆和冰岛”。
总觉得优秀的作家必定风趣。刘瑜的文字十分幽默,常常由一件小事引发出很严肃的思考,这种能力离不开不断的思考写作以及丰富的阅历。
有一篇是她住在国外宿舍时,10个人共享一个厨房,每个人做完饭之后都不会打扫,所以厨房卫生十分糟糕,想了很多办法,不管是“以德服人”“以徳吓人”还是“以德骂人”都无济于事,刘瑜从这件事情上便由此想到了社会政治,“人性有自私的成份,所以要建立一套奖罚机制,引导人们理性的趋利避害,就是制度主义的观点”。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学时,我们每个宿舍都会有一套打扫卫生的制度,可执行起来效果总是很差,因为虽然有制度在那里,但是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最后的局面就是爱打扫的人打扫,不爱打扫的人从来不打扫。
论自己作为他人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几句话,当你不知道该看什么书的时候,去看你喜欢的作家书里面曾经提到过的书或者作家。这样层层深入,你会找到很多你喜欢的书。

记得第一次看这书是在大三暑假,闷热的天气呆在学校里准备考研,枯燥的日子里每天唯一的期待就是去吃一顿饱饭,但是学校暑假唯一开放的食堂饭菜不仅匮乏还难吃,看完刘瑜的这本书,我并没有去看她所提到的作家或者书籍,而是对她花了一整个篇幅来描述的饭扫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马去超市买了一罐,像获得珍宝一般的打开盖子,就着白米饭,果然味道十分不错,然后成功安利了O儿,每到中午,我们就着外卖的白米饭,两个人可以干掉一整罐的饭扫光。刘瑜书中说,与饭扫光的相遇,是她吃饭历史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不小心又说到吃了)
在论自己这几篇里,作者大部分是在写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写自己学习的焦虑,写对猪头肉的乡愁,写自己有23条裙子,写自己热爱崔健。非常喜欢她真实的文字,俏皮中不乏深刻。
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 刘瑜最出名的那句话应该就出自于这里,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论爱情之不可能 “我毕生的理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那么随便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我们磨磨蹭蹭的变老”
在爱情这方面,我从来没有什么追求,唯一的标准就是过的自在舒服。
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不气馁,爱自由——《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最后作者写了很多对社会的思考,上面这句话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只有天真的人,才会不断的追问世界的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在力求成熟或者假装成熟,天真总是被不屑一顾甚至鄙视。
从作家的随笔杂谈中总会获得很多,可以看到一个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生活着的人,也可以看到作家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作者通过很多小事来呈现社会的复杂,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一个女人的身份讲述爱情中的道理。后记里作者说:我常常以嘻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尴尬。作者讨论种种的可能与不可能,告诉我们在可能变成不可能之前,要及时的说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