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世界(礼仪)

换个视角看世界(礼仪)
文章图片
孔子,这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绕不开的一个先贤。两千多年来,他的学说被无数的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学习。《中国哈佛哲学课》第一个讲的便是孔子。
孔子崇“礼”,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便是“礼仪”。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礼仪”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衣食住行无一不包。我们现在一说到“礼仪”总会想到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繁文缛节不甚其烦,似乎与这个提倡个性的世界格格不入。然而,个性化世界的发展带来些什么问题呢?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个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信息时代爆发式增长的时代,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被记录转化成信息在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中传播。曾几何时,我们还在感叹故宫的房间很多,就算一天住一间二十年也住不完。而现在,仅仅是一个网站存留的信息,恐怕我们花费一辈也读不完。
这两年自媒体的新起更是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渠道和方式,如今信息的量如今已经无法用海洋来形容了,它仿佛无垠的宇宙时空将我们的思维分割充斥,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我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任由他人的喜怒哀乐冲刷这自己漫无目的的飘荡。
而作为信息的载体,手机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人身体的一部分,它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生活和工作已经通过手机交织在了一起,我们的一切都碎片化了。它像是一台收割机,收割了我们的时间,收割了我们的情感,甚至是生命。
我看过很多新闻,有的人因为看手机被车撞;看手机掉河里;看手机让孩子失去生命。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叫“碎片化时间”,但是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时间被碎片化,整个人都是“碎片化人”。我们彼此之间真正的联系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而剩下的只有冲突。
《中国哈佛哲学课》提到,孔子所提到的“礼仪”是一种联系,因为人类生活中充斥着人与人之间对抗冲突,我们如何回应这些对抗冲突,不至于被个人情绪所支配;如何控制情绪,改善回应他人的方式,着便是“礼仪”要教会我们的。
【换个视角看世界(礼仪)】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我们很多社会化行为很多都成为了麻木的习惯,当我们把与人交往的习惯方式上升为一种“礼仪”之后,那我们就不会再被习惯所左右,而是通过“礼仪”看向内心。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创造出来的情景,让人以此产生联系,它存在于每一个细微的生活细节中,比如,打招呼,一个饭局,一次茶会,或者是一次与孩子的游戏,有了“礼仪”一切交往活动便有了实际的意义,我们便不会再被其他无意义的情绪左右,而自我也会通过这些行为更加完善。
在碎片化情绪被放大的世界里,我们越发需要获取这样的能力,更加清晰的看清自我,让自己的人生获得连续而不是碎片式的成长。
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礼仪”,拘泥于古人的繁文缛节也不可取,只要我们遵从与心中“善”,我们就会知道什么适应时代之“礼”!


换个视角看世界(礼仪)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