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在这个时候目送他们长大

火速奔向幼儿园,轻手轻脚的推开门,挤了进去。
满眼的红色。墙上粘贴着对联,屋顶悬挂着灯笼,数码电视机里播放着贺岁曲,映着孩子们的嬉笑雀跃。
嘈杂热闹的场景,与门外清冷素雅的阴雪天反差很大,我忽的就燥热起来,赶紧脱掉大衣,加入了儿子的元旦联欢会。
插在家长团里,放眼寻找儿子。在全是红衣黑裤的四十多个孩子里寻找,还真有些困难。
只看见一个穿蓝色毛衣的男孩,坐在小板凳上低着头,抠着手。毫不理会旁边小朋友的叽叽喳喳,埋没在这喜庆的气氛里。
“妈妈!妈妈!”
目光追上儿子的呼喊,终于落在儿子身上。他已经跑到我身边,一把抱住了我的腿。
“你终于来了,妈妈。你怎么才来呢!我以为你像贝贝的爸爸一样不来了呢!你迟到了!”儿子指向那个穿蓝色毛衣的男孩。
面对儿子责备的口气,我觉得任何理由都是借口,只好连忙道歉。
音乐开始爆炸。欢快的节奏里,每个爸爸或者妈妈的目光都注视着自己的宝贝,脸庞随着他们幼稚的,不标准的,摇摇晃晃的扭动而笑意盎然,又在他们费劲的,努力的,认认真真的眼神里自豪满满,这种感受相信每一个参加过亲子活动的父母都有体会。
满眼的欢快,唯独穿蓝色毛衣的贝贝,有点格格不入,无力的应付每一个动作,不经心的眼神,很散漫。
是啊!观众席上并没有他的向往。
这个孩子很是没落。包括在之后的小游戏里。
“嘿!那个小家伙正在穿越!”
大家哄堂而笑。
这是个老掉牙的游戏---击鼓传花。
音乐还在狂奔,坐在贝贝左边的小朋友,正在把花递给他,可是他的思维似乎没跟我们在一个频道上,只顾坐在小凳子上,出神的一动不动,左边的小朋友拿着花推了他几次,他依旧没有任何反应,所以才有一位家长打趣了一句玩笑话。
之后的游戏里,一位热心的爸爸与女儿互动完以后,又与贝贝组成了一对,解围了贝贝的尴尬,因为贝贝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游戏的。当这位爸爸把贝贝揽抱在怀里的时候,贝贝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我从贝贝的脸上,看到了寂寞。
这位热心的爸爸还参与了小朋友的联欢,用儿童吉他,为大家自弹自唱了一曲《灰姑娘》,在场的所有人都自觉地为这位爸爸打起手拍。
我并不认识这是哪个小朋友的爸爸,但我知道在场的所有小朋友里,只有这位爸爸的孩子是最自豪的。他(或她)的新年也会真正的是最快乐的。
其实我们能留给孩子的童年记忆并不多。
仔细算一算,在他(她)们最灿烂无忧的3-6岁,仅有3个新年亲子联欢会。 而3-6岁的年纪是孩子情感发育的最关键的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有人看着他,希望自己是亲人视线的焦点。父母鼓励的目光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也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比如各项表现将愈发踊跃和大胆。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孩子会更乐于展现自己,从而有益乐观、自信等品质的培养。
他们会在这个时期,为下一个阶段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而储存能量。
相反,在集体活动中,别的小朋友都有爸妈陪伴,而我没有。孩子没有安全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从而成长过程留下阴影。给孩子将来踏入社会,融于社会,立足社会留下潜在的隐患。
所以你工作再繁忙,生意再缠身,应酬再重要,也请你一定要参加孩子的亲子活动。
在他们初识集体的懵懂里,只有我们的护送,才能让他(她)们得到最大的满足。一切与物质无关,陪伴才是最大最多的付出。
不要让孩子陨落在我们的忙碌之中。
请在辞旧迎新的时刻目送孩子长大。 【你应该在这个时候目送他们长大】
你应该在这个时候目送他们长大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