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言:人性本恶

近几日闲来无事,在家里翻来覆去的找以前读过的书籍,无意间在角落里看到自己的一本笔记,笔记上有一段是我曾在图书馆拜读《荀子》后的心得。再次看到,却已经间隔几年有余,发现如今的理解和当初的理解很是不同,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出来。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很是勃杂,并均都趋于成熟,而这也让当时的荀子,有机会广集百家之长,为自己所用。这也让荀子的思想体系里面,充斥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道家和阴阳家各类思想为枝叶的荀学理念。
荀子曾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定人性生来本'恶',认为这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学习才具备的。他更是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而与'性'相对应的便是'伪',伪就是后天学习的,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这些都是后天有人教导、点化后"加工"上去的。
故而他又提出"性伪相合"之说,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他认定的人性本恶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和喜欢声色。只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方才能使人为善。
因此便有了荀子拜秦(秦昭王)而不得,转而走赵(赵孝成王)。在赵国得以和楚将临武军辩论军事话题,提出"兵要在乎善附民",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权来压人,认为治国就要"平政爱民"。
这一系列都造就了荀子的"礼"之思想更为完善,也是继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义"之后,荀子提出了"礼"。
【荀子有言:人性本恶】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而在荀子"礼"之思想里,最为侧重的便是人性本恶的后续教化。
说到荀子,不得不提一下,比荀子要大将近70多岁的孟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与荀子的"人性本恶"正好相反。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荀子便驳斥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所以,在荀子看来,孟子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所谓之性本善是性伪不分。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相对来说,荀子的"本恶"比孟子的"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一样信口雌黄。又有论理,不像孟子一样胡搅蛮缠。但或许这也是荀子结合百家思想理念以后,从而比孟子更有说服力的体现。毕竟孟子逝世的时候,荀子也不过才是一个十多岁的孩童,孔子的《两小儿辩日》里的孩童都比他要大呢!
相对现代,人们对于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有些不小的争辩,主张孟子的人性本善者认为:"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想着害人,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学习导致的恶。而主张荀子的人性本恶者则认为:"后世的善恶那是后世的教化和点拨导致的,若没有环境的影响,人天生就是恶的,会因为孤单而心情暴躁,会因为夜黑而性格黑暗等等。
如今我翻着以前的这本笔记,今晚甚至在电脑上查了许多《荀子》里的节选篇章,却又觉得当初反对荀子的人性本恶的我是错的。
不知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
最后附带一张《荀子》的《劝学篇》的节选图片,往大家互相勉励,与人向善!谢谢阅读!


荀子有言:人性本恶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