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一门产业,科技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流通)需要结合产业链精心设计

薛兆丰老师在讲《企业家精神》一文中,提供了一幅图,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地图。这幅图当中,红色部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舍,绿色的那些建筑物是能源公司,橘色的那些建筑物是IT和数据公司,蓝色的那些建筑物是生物制药公司,而黄色的建筑物是风险投资公司。所有这些公司把麻省理工大学(MIT)团团围住。

科技创新是一门产业,科技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流通)需要结合产业链精心设计
文章图片
高校周围聚集大量的公司,这些公司和大学之间形成了共生的创新生态,有这样良好的创新生态链的地区,当地的科技、经济往往都非常的繁荣。这种围绕研发中心的商业集群,类似于围绕某些产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的效应具有相同之处。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科学家做研究是因为兴趣,我们也常常夸大兴趣在研究中的作用。今天,看了这幅图就知道,科学研究单凭兴趣是不行的,这里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系统,一个产业链,可以说科技创新一门产业,而科技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流通)是整个创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这里借用薛老师的案例。
【科技创新是一门产业,科技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流通)需要结合产业链精心设计】实验室里面那些小白鼠,贵的可以到几千美元一只。小白鼠怎么可能那么贵?因为这些小白鼠是用来测试那些治糖尿病的药的,研究人员要先把小白鼠变成某种类型的糖尿病,然后才能用它来能测试这种药的疗效。然而实验也不是一次或一期就能完成的,这背后往往要耗费的大量资源,科学家单凭着兴趣,一般也就是靠政府的支持,做到论文发表,或者申请了一些基础研究的专利为止。
问题是,初步的实验结果,发表文章之后,到产品上市,中间还有很远,很久的路要走。
还有谁愿意投资呢?一期、二期,要多少期的投资才够呢?
大量的现实案例表明,单纯的技术推动,单纯的兴趣研发,是很难走到最后的。
实验室成果成功转化为商用产品,除了漫漫长路,大量的资金,同时必须各种专业人士(比如:除了科学家,还要有知识产权专家、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生产商、营销专家等),共同参与,协同完成。
且不说普通的人,就是同时具备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的爱迪生,想单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件事都非常的不容易。爱迪生亲自尝试了1600种材料来做灯丝,最后发明了电灯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我们不熟悉的细节还很多,比如:爱迪生其实是从加拿大的电气工程师手里购买了关于电灯的专利(也就是前期还有研发、投入、时间),经过自己的研发和改进,成功的开发出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电灯。后来,爱迪生自己开办工厂,自己发电,想要一揽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结果并不理想。他晚年就跟很多的仿制者打官司,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
上述案例足以说明,从理论上的发明创造,到这些发明创造转化为真正能够商用的产品,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多道工序,多人专业性的协作。在这个从想法到产品的链条上,所有的环节,看似没有多少关联,其实背后都有一套精心设计和规划在推动。
科技创新本来就是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参与,高效地协作需求就更迫切。因此,今天的科学家不能一个人在实验室里闷头做研究,最好是能和与技术转移机构、与风险投资、与企业家、与营销专家等紧密合作,这样才有更多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从理论推向实际,从想法变成产品。同时,科学家也由于在产业里面接触到了真实的问题,而能够把市场的真是需要,带回到实验室里面去研究,这样的研究因此也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
另外,相关的统计表明每1块钱的科研投入,需要100块钱的商业运作,才能把思想转化为产品。也就是说,科研人员要用1块钱,成功吸引到100块钱的投资,才有可能推动自己的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如果,这1块钱的研发成果,没有精心进行设计,没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那么就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其进行商业开发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因此,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如果要在创新链上,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不但要有与其他环节上的专业人士合作的胸怀,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创新成果更具吸引力,也就是更具商业开发价值,这里就必须根据科技创新这门“产业”的特点,做好相应的设计和安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