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科幻 ▏我曾是太阳的卫星

科幻|科幻 ▏我曾是太阳的卫星
文章图片
《通向行星路》电影剧照[1],封面图片与本文无关。
原文题为“一部有趣的科学幻想影片——苏联拍制《我曾是太阳的卫星》”,载《新晚报》1959年10年28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近,苏联拍制了一部科学幻想影片“我曾是太阳的卫星”。影片描写的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个时候,宇宙旅行家早已能够安全地来往于地球和月球之间。人们正准备去探索更遥远更辽阔的宇宙,出发以前,发生了意外事件:小猴子列娜刚刚结束一次试验性的宇宙飞行,在她身上发现了放射性灼伤。
是不是火箭上的自动化装置不能防御来自宇宙的有害因素呢?难道飞往宇宙是不可能的事吗?
在研究小猴子得病的原因时,科学家们回忆起苏联探险家加里宁的假设。加里宁认为,宇宙中有一段不能通过无线电波的空间,这对宇宙火箭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当火箭通过这段空间,火箭上的自动控制系统、精密完善的无线电设备、安全设备和各种科学仪器都会失效。那时,火箭上的原子能设备就会妨碍生物体的健康了。小猴子可能就是这样得的病。
本来,加里宁在几年以前,曾经成功地发射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自动化观测站。但是,未能使它回到地球上来,加里宁便乘火箭去寻找,结果牺牲了性命。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必须弄清宇宙中这段“空间”的情况。加里宁发射的观测站已经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应当将它找回来。
加里宁的儿子安得烈也已经是一个科学家。他承担了飞往宇宙中寻找观测站的任务。影片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这里反映了科学家们的坚定信念。
许多人关怀并注视着安得烈的飞行。“你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是安得烈在火箭里经常听到的问题。后来,火箭坏了,安得烈被抛出火箭。这时他有永远成为太阳卫星的危险。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设法援救他。由于大家的努力,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终于被救回来,又到了地球上。
这部有趣的科学幻想片,向观众讲解了宇宙线的知识,太阳系的结构,宇宙火箭的装置等等。为了说明复杂的科学概念,影片中穿插了许多特技镜头。这些特技镜头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音乐是用电子管乐器演奏的。(唐汝信根据“莫斯科新闻”编译)
科幻|科幻 ▏我曾是太阳的卫星
文章图片
编译者收藏的当年发表该文的报纸剪报 小编注
【科幻|科幻 ▏我曾是太阳的卫星】[1]前苏联科幻电影《通向行星路》(Planeta Bur)由Aleksandr Kazantsev根据其长篇小说改编,Pavel klushantse参与编剧并执导,1962年上影,转引自www.scifi-movies.com
科幻|科幻 ▏我曾是太阳的卫星
文章图片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汝信文字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