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模型思考问题

前段时间参加了孙圈圈老师在分答上讲解的一节关于用经济学思维模型思考问题的课程,感觉收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最优化资源配置”的学科。我们在做决策时,都会思考如何优化我们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以达到合理的配置。
经济学思维模型包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比较优势三点。

一、抛开沉没成本,活在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已经无法挽回。

比如说:
1、在牛市高位高价买入垃圾股,牛市结束,被套牢,大部分人记住的是买入价,不想亏钱,到最后只能越套越深,不但损失金钱,还使自己心情不好,时间花费也多,但我们有没有去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呢?是不是应该及时纠正方向呢?
2、赌徒到最后输得精光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两夫妻在一起,天天吵架,没有任何感情,但是,就是因为有了孩子(这也是一种隐形的沉没成本),而凑合着过。
4、很多人去看电影,发现电影不好看,但还是坚持看完,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花了钱,就不能白花,其实,失去的是自己宝贵的时间和好的心情。

我们在思考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坚持做下去的时候,不要去考虑过去做过什么,付出了多少,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挽回。我们应该着眼未来,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发现自己现在坚持做下去的事是错的,是没有好结果的,就要抛弃“沉没成本”,重新开始。
二、机会成本讲的是什么更重要,什么事更值得我们去做,用于帮助我们决策做还是不做,可以这样问“如果不做,会失去什么?”
比如说:
1、股市已经进入深度熊市,很多股票都是腰斩腰斩再腰斩,这时候,如果我们不买入,失去的可能是牛市来临时的N倍利润,如果我们买入,顶多是暂时套牢而已;
2、很多农村的年纪比较大的人身体有点小毛病时,为了省钱,不去看医生,也不注意保护,到最后变成大病甚至绝症;
3、读大学的时候,没有去认真学习英语,认为学好英语也没什么用,还要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须不知,丢掉的是以后的职业生涯的跃迁式发展。

我们用机会成本思维去思考一件事情时,更多的时候应该思考的是: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会失去什么?比如说:上面第二个例子所讲的,农村的一些年纪大的人,为了省钱,得了小病,不去看医生。我们就可以这样思考:不看医生,小病变成大病甚至绝症,大病花掉更多的钱甚至性命,孰轻孰重?
三、究竟做什么?要看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自己具有优势的地方,看下自己的相对优势有哪些,再去衡量到底应该做什么。比如说:
1、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傻乎乎的,反应迟钝,但是他的比较优势是勤奋肯干,忠厚,侠义心肠。最后他用他的比较优势习得降龙十八掌,娶回聪慧、美丽的黄蓉;
2、有些残疾人,和健康人相比,身体上没有优势,有的只是劣势,但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特殊的比较优势(如土行孙演员),从而取得一番成绩;
3、日本、德国很多规模不大的百年企业,依靠在某一极其细小的领域持续发力,从而做到世界第一,以致别人无法取代。
这个世界上的强者可能每个方面的能力都超出普通人很多,你说这公平也好,不公平也罢,世界就是这样的。但是,就算一个人再强,上天也只会给他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我们这些普通人才有机会去做一些强人无法面面俱到的事。
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资源才能有序,高效配置,这时,每个个体发挥的能力也是最大化的。
所以,不要去跟别人比“绝对优势”,因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终极法则是“比较优势”。不如自己和自己比。
当我们纠结于到底做什么时,不要和别人比,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相对优势?再去思考到底该做什么。
总结一下:1、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时,用比较优势来思考自己的相对优势;
2、当我们纠结于做不做时,用机会成本思维,思考下“做或不做,你将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模型思考问题】3、当你做了一件事,不知道是否继续时,我们要抛开“沉没成本”,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将来的目标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