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创始人变职业经理人,美中宜和为何“字节化”?

投稿|创始人变职业经理人,美中宜和为何“字节化”?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健道 , 作者 | 杨燕 , 编辑 | 杨中旭
上周末曝出的字节跳动针对美中宜和的百亿收购案背后 , 字节和美中宜和到底在想什么?大家众说纷纭 。
流量 , 现金流 , 还是辅助生殖的牌照?
在美中宜和前高管王涵看来 , 这些可能都不是此次“百亿收购”的主因 。
基于自己对于美中宜和以及行业的了解 , 他从自己的视角 , 分析了这起事件中各方的所处立场以及有趣反应 。
笙歌归院落 , 灯火下楼台 。
未来 , 被字节收购后的美中宜和会走向哪条路 , 依然被行业所注目 。
01 字节的医疗版图“缺口”2020年 , 字节跳动就成立了大健康业务部门“极光”(后改为小荷健康) , 由百度原副总裁吴海锋带队 。
在王涵看来 , 对于医疗板块线上线下的差异 , 从百度出来的吴海锋一定深有体会 。
美中宜和被字节看上的原因又可能有哪些?
王涵总结 , 第一 , 目前字节跳动医疗版图的“缺口”里 , 想填的应该不是线上 , 而是瞄准了线下实体医疗 。
但无论是其自身团队 , 还是过往业务 , 字节对于线下医疗的管理模式和运转规律都是陌生的 , 它已有的小荷诊所(原松果诊所)并不能很好的承载其对于实体医疗的“野心” , 
美中宜和在体量和规模方面都属于比较合适的标的 。据《财健道》了解 , 疫情期间 , 美中宜和在北京区域的诊所业务量并没有下降 , 产科和住院业务发展也相对平稳 。一直以来 , 美中宜和往下沉市场和全国区域的扩张趋势也很明显 。
如果倒退回5年前 , 美中宜和在北京还只有两家月子中心 , 目前已经有7家妇儿医院、2家综合门诊中心和5家月子中心 , 相比此前准备上市阶段 , 疫情期间可能是一个买入低点 。
据王涵透露 , 美中宜和成立16年来 , 内部的成本控制一直控制得都不错 , 当时他还在美中宜和工作时 , 高管团队每个月都被要求做成本和预算分析 , 算成本投入 。毕竟美中宜和CEO胡澜和CFO陈霄一个是学医的 , 一个是学财务的 , 两人毕业之后又都在投行工作过 , 对成本控制的认知高于很多民营医院老板 。
看上过美中宜和的资本不在少数 。从2011年开始 , 美中宜和完成了近十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华平投资、高瓴资本、光大控股、航天产业基金等 , 也不乏药明康德(603259.SH)这样的头部医药公司 。
投稿|创始人变职业经理人,美中宜和为何“字节化”?
文章图片

 
投稿|创始人变职业经理人,美中宜和为何“字节化”?
文章图片

尽管不断有新进股东 , 但王涵表示 , 中间其实很多是新进股东接手了老股东手上的股份 , 所以美中宜和的股权结构相对没有那么复杂 。
包括高瓴当初投美中宜和 , 也是蜻蜓点水般来了就走 , 要是按照现在字节给美中宜和的估值来看 , 肯定是“撤”早了 。
对于字节跳动为什么要百分之百控股美中宜和 , 背后的原因王涵也百思不得其解 , 毕竟当初新风天域收购和睦家 , 也并非百分之百控股 。王涵分析 , 美中宜和从一个小办公室到如今的规模 , 可以说是CEO和CFO两人一手打拼出来的 , 所以两人在集团话语权非常强势 , 字节如果对于美中宜和未来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想法 , 或者想尝试新的模式 , 阻力可能来自于内部 。可能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 干脆买断全部股份 , 这样原管理层变成职业经理人 , 更方便推动业务 。
02 美中宜和100亿“身价” , 贵还是便宜?【投稿|创始人变职业经理人,美中宜和为何“字节化”?】此次收购案中 , 不少吃瓜群众都被双方高达“百亿”的价格震撼到了 。
2019年 , 新风天域并购和睦家 , 交易估值13亿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89.5亿元人民币) 。尚不及此次美中宜和百亿估值 。
妇儿领域营收增长受阻的当下 , 美中宜和超出常规的价值究竟来自哪里 , 是字节跳动流量加持下可能撬动的市场?是通过收购来的辅助生殖牌照?还是其长久以来的品牌效应?
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 流量对于线下实体医疗究竟有多大作用 。
作为互联网医疗长期从业者 , 王涵表示 , 医疗领域的流量从线上往线下走 , 几乎没有成功案例 , 除了一些个人诊所或者医生个人IP 。
尤其是在辅助生殖领域 , 完全可以归纳到大手术范围 , 指望线上引流并不靠谱 。
举个例子 , 如果线上引流到线下可行 , 假设运营一家像自媒体MCN公司 , 然后找一家医院合作 。那么问题来了 , 哪怕顶着协和的旗号 , 一个陌生医生需要让用户关注多久才能产生信任 , 什么样的契机才能产生冲动 , 不远万里来看门诊 , 看了门诊拿了方案 , 又怎么能够保证他指定这家医院做辅助生殖 , 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得起类似美中宜和这样高昂的费用?
事实上 , 美中宜和的潜在用户缺的也不是流量带来的医疗资源信息 。
如果流量短期来看帮助有限 , 那么 , 是不是辅助生殖的牌照值钱?
国家卫健委官网7月份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569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 , 2016年—2021年6月底 , 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从451家增加到539家 , 随着育龄妇女人数不断下降 , 全国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量基本平稳 , 部分地区服务量呈现下降趋势 , 从供需情况看 , 现有辅助生殖机构已基本能够满足群众服务需求 。
当然 , 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民营医疗机构辅助生殖牌照的稀缺性 。不过 , 在王涵看来 , 尽管业务关联性和用户人群重合度高 , 但美中宜和的辅助生殖业务并不算出色 。
试管婴儿的生育风险比正常分娩要高很多 。整个过程中 , 从前期准备到试管婴儿的过程其实是容易的 , 但在怀孕阶段甚至是生育完成后 , 有需要预防处理的并发症是美中宜和处理不了的 , 它更多的卖点还是在服务 , 而不是医疗技术上 。
2017年1月 , 年满40周岁的李昕女士在美中宜和亚运村院区剖腹产下一对试管婴儿 , 与美中宜和的协议中 , 如有前述并发症发生 , 婴儿将被转诊到一家公立医疗机构——八一儿童医院 。
梳理美中宜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 在其成立8年左右 , 新生儿服务数量达到一万 , 这一服务人数攀升到两万又花了3年的时间 , 按照目前官网公布的7万名新生儿数量测算 , 其近年来基本维持平均每年一万名新增新生儿服务人数的增长 。
王涵表示 , 增长乏力背后 , 主要是床位数量限制了它的服务人数 。按行业标准估量 , 新建一家妇儿医院成本至少在5亿~8亿左右 , 即使愿意投入也未必能实现 。打个比方 , 妇儿医院建到郊区肯定也不行 , 但北京市哪里还能找到这么大的一块地呢?
去外地扩张也是个主意 , 但从王涵对美中宜和全国各区域的运营来看 , 其杭州、深圳等地的医院营收一直在扯集团的“后腿” , 北京区域内某些医院毛利超50% , 加上外地医院后美中宜和整体毛利润只有20%-30% , 净利润不超过5% 。
异地扩张不易 , 一个是当地市场的本地化竞争激烈 , 以杭州为例 , 当地公立妇幼的水平和承接能力基本上是可以的 。另一个方面 , 当地市场基本都被邵逸夫医院等本地强势品牌瓜分了 , 再想分蛋糕并不容易 。
这也是业内对于被收购后美中宜和的下一步充满好奇的地方 , 新玩家闯进旧赛场之后 , 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 替行业趟出什么新路 , “百亿”交易的价值所在要到那时方见分晓 。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 , 王涵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