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对于资深穷游爱好者林子来说 , 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骑行 。
每到一个陌生城市 , 他并不会去热门景点打卡 , 而是骑着共享单车 , 漫无目的地在城市的阡陌小巷里穿梭 , 这是他最快融入城市的办法 。
他手上有目前市面上三家共享单车的包月会员 , 他发现不同城市 , 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不仅价格不一样 , 而且数量也不一样 。
最近 , 手上的这些共享单车的会员卡集体涨价了 , 但这并不影响他续卡 , 这是由他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
比如景区食品饮料定价比外面高很多 , 一杯热水可以卖到10元 , 因为你没有其他的取得热水的渠道 , 所以10块钱就是你的需求价格 。共享单车也是这个逻辑 , 出行是刚需 , 出地铁站之后的最后1公里 , 对比走路、打车 , 似乎共享单车始终是最优解 。
因为有了极度的刚需 , 那么运营方就有足够的定价权 。
共享单车派出的“价格刺客” , 还可能会“大数据杀熟”美团单车官宣涨价过去一周了 。对于每天靠共享单车通勤最后一公里的打工人来说 , 这比“雪糕刺客”“酸奶刺客”的感受更深刻 。
8月5日 , 美团单车调整了畅骑卡7天、30天和90天卡的无折扣价 。早在2022年1月 , 哈啰单车就已经将同样三档骑行卡的价格调整至同等水平 。美团不过是看齐哈啰价格而已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哈啰单车骑行卡涨价公告/哈啰单车APP)
相比几年前 , 摩拜、ofo烧钱砸补贴的免费骑车的那段日子 , 如今共享单车的骑行价格早已涨了好几倍 。
以杭州为例 , 现在骑行1小时哈啰单车需花费4.5元 , 这远高于公交车、部分地铁的价格 , 而几年前价格是0.5元 。
“共享单车涨价”“单车刺客”“骑不起共享单车”等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网友热议 , 微博上 , “多家共享单车价格调整”话题得到4616.8万阅读量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热搜话题/微博截图)
包月的价格调整了 , 单次价格也有变化 。早在2022年1月 , 哈啰单车就在沈阳、长沙、珠海等城市将单次起步价从每半小时1.5元涨价至2元 。
根据中规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 , 用户日均骑行共享单车时间长15分钟以内的占比是80%以上 , 20分钟以内占比90%以上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共享单车活跃用户日均骑行分布/中规院)
可以看出 , 大部分人单次骑行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 。这也可以从共享单车的单次定价上能反映 。目前三家共享单车单次骑行价格 , 以15分钟为区分主要时间段 , 后续每10或15分钟价格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 共享单车平台还存在同一个共享骑行套餐 , 不同用户在同一时间购买的价格却不同 , 很可能是“大数据杀熟” , 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和青桔单车都确有此现象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中国新闻网的采访人员使用几部不同账号的手机在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搜索发现 , 虽然定位都是北京 , 但不同手机优惠后的价格却并不一样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共享单车“大数据杀熟”/中国新闻网)
被质疑后美团单车客服针对此回复说 , “套餐是系统随机发放优惠券购买时进行优惠 , 由于每次发放力度不同 , 价格也会有不同 。”
区别对待用户是明显存在的 , 但相关律师介绍说 , 被认定为“大数据杀熟”却有点难 。原因是月卡价格变动并非溢价 , 而是折扣力度的不一样 , 在法理上很难定论是“大数据杀熟” 。
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 , 怎么就涨价了?共享单车收入靠的是骑行付费 , 渠道单一 。但是平台方投入的地方却很多:自行车成本、运维成本、管理费用、员工成本……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涨了 。相关数据显示 , 2022年Q1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 , 两年内包括塑胶、金属材料在内的上游原材料基本上涨15%~20%不等 。根据第三方测算 , 市面上投放的共享单车价格每台在1000-2000元 , 三家主要平台共享单车保有量投放量基本都在1800-2000万之间 , 这笔费用巨大 。
而且共享单车的成本不是一次性的 。真正烧钱的是它的运维成本 , 包括仓储、物流、投放、维修四个部分 , 其中投放是烧钱的大头 。运维是共享单车平台最大的难题 。为了保证每个地点有足够多的车辆 , 平台不得不聘请大量的运维员四处“收集”单车 , 然后摆放到指定地点 , 运维人员成本巨大 , 还不算车辆和仓储费用 。
再加上共享单车在外界环境中使用损耗率较高 , 基本上每年最低都有20%~30%的车辆需要替换 , 这部分支出也要有40亿左右 。
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的烧钱换服务的重资产行业 。
共享单车的“朋友圈”均在亏损边缘徘徊共享单车最火爆的时候 , 两大巨头摩拜和ofo瓜分市场 , 现在则是哈啰单车、滴滴青桔、美团单车三分天下 。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 , 2021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超3亿 , 同比增长6.38%;市场规模320亿元 , 同比增长29.55% 。
三家平台的用户规模也一直是螺旋式增长 , 客户群体相对稳定 , 2020年平台活跃用户数据看出 , 小程序渠道青桔单车以4167万活跃用户领跑市场 , 而APP渠道哈啰坐拥3444万活跃用户 , 占据用户规模榜首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2020年中国共享单车重点活跃平台用户规模统计/智研咨询)
三家共享单车品牌也都在亏损边缘徘徊 。
哈啰单车招股书显示 , 自2018年起就一直亏损 , 年亏损金额最高超过20亿;美团单车2018年到2020年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滴滴财报显示 , 青桔共享单车被划分进亏损300亿的“其他业务”中 。
虽然都有亏损 , 但是三家平台的困局并不相通 。名字上就能看出 , 和滴滴青桔、美团单车冠以公司前缀不同 , 哈啰虽然背靠阿里 , 但是终究只是义子 。
摩拜、ofo谢幕后 , 哈啰单车唯一幸存 , 付出的代价却很大 。
为了求生 , 哈啰2019年将自己旗下所有单车质押给蚂蚁金服 , 拿到5亿人民币的融资 。而质押的这些自行车即使算上折旧 , 成本也超过20亿 。哈啰在2021年招股说明书显示 , 自2018年起 , 企业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 最高年亏损超过20亿 , 2018年至2020年三年内的累计亏损数额更是接近50亿元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公司91%的收入来自共享两轮车服务 。 
滴滴青桔 , 则是要实现对出行版图的保护 , 而青桔是滴滴很重要的线下流量场 。据数据显示 , 到2021年青桔投放的共享单车应该也在600万辆左右 。
美团单车 , 品牌露出的作用更大 。美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改名美团单车 。从2021年开始 , 美团财报中不单独出现共享单车业务 , 而仅仅是对外宣布新业务 , 也就是包括电商、共享单车、团购等在内 , 2021全年亏损384亿元 。
对于美团、滴滴这两个巨头平台而言 , 单车业务的价值本身已经并不是“是否能够单独实现盈利” , 而是单车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流量 , 对其他相关业务的赋能 , 这才是版图设计中的单车定位 。
涨价是原罪?平台和用户的相互试探
共享单车涨价换生存是原罪吗?
还是回到涨价这件事上来 , 这次涨价的是“畅骑卡” , 一般购买用户都是忠实的刚需用户 , 因此不太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用户流失 。这不是共享单车第一次涨价 , 之前的涨价是单次骑行费用 , 目的是为了过滤掉部分零散用户 , 倒逼高频用户成为月卡用户 。
对于平台方而言 , 涨价也能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 , 帮助企业早日盈利 。涨价虽然让人不爽 , 但是刚需没办法替代 。共享的方式本来就类似租赁 , 便宜本来就不是它的优势 , 也不是用户第一看重的 。
不少网友因为涨价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 , “我还是自己买辆(自行车)吧 。”但类似的留言都仅仅是情绪的宣泄 , 自己买的自行车并不能覆盖共享单车即停即走的场景优势 , 你的自行车总不能遍布每一个地铁站口吧?如果目的地距离你不是很近 , 你又等不及网约车前来 , 显然共享单车这种情况下可以救急 。
投稿|骑得好好的共享单车,怎么就涨价了?
文章图片

(网友讨论/微博截图)
共享单车是点对点解决用户出行需求 , 和公交地铁满足的需求并不一样 。公交地铁价格的低廉是由于背后有政府大量补贴 , 但是最后一公里的解决还是需要靠共享单车 。
这种 , 实际涨幅并不明显的调价 , 更像是平台与用户的互相试探:涨价会不会造成用户流失?涨到多少应该及时刹车?在多轮博弈后 , 最终找到双方合适的边界 。
除了满足通勤需求 , 在旅游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 , 共享单车也为“周边游”增添了新的可能 。
骑行的火热也给了共享单车更多的想象机会 , 万元自行车愈来愈多 , 共享单车就成了骑行的“平替” 。6月的上海 , 美团、哈啰、青桔单车的早高峰骑行数据 , 甚至出现了五六倍的增长 。
在这种新需求的刺激下 , 共享单车的新市场在未来也会被慢慢打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