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依稀似去年

卢隐有篇很好的文章叫《海滨故人》,重读时我才发觉这个名字挺好的,不禁让人想起 ”风景依稀似去年“--那是明朝使臣夏子阳使琉球时所咏的唐诗 《江楼感旧》中的诗句。根据陈舜臣改编的大河剧《琉球之风》里有过那个场景,夏子阳是修宗迪老师演的,恕不赘述。每次去海边,会唤起些过去的人和事,看海,听风,望苍穹,岁月不再,各自珍重。不过,记得江南风景,再别依旧清寒。卢隐是难产死的,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如今知道她的人很少了,她的文字我总是很喜欢。吕碧城总是埋怨如意之人皆已婚,不过她周游了泰西列国,不枉此生。张爱玲张看了男人一辈子却还是没能读懂男人,晚年还想住到沙漠中去躲蚂蚱。吕碧城往生时骨灰和着面粉投入大海去喂食海鸥,张爱玲也没留下什麽,其实人生能够留下的只是记忆,有些曾经在意的却成了烟尘。最幸福的人也许是被人记挂的人。

以前或许想写些华丽繁芜的句子,但现在却没有那样的心境了。这是一种空虚的精致,就像当年我,那么喜欢蔡注的脂砚斋批语或喻血轮的字句一样,都已经不在意了。多数人放弃原先的信念这很容易,因为面对世界上的各种利益,便把起初的信仰交换掉了,但是知足的却也不多。因为快乐并不是物质能够交换来的。许多人为了利益在一起,对不是自己圈子内的人当然不会在乎,其实他也不太在乎自己圈子里的人,但圈子里的人如果背叛了他,他会感到沮丧。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世界,舍得什么很重要,舍得不等于逃避,人性有时候很讽刺,会自我麻痹,把自嘲当成了快乐。

如果一座城市,他能够让你留念,那肯定是人而不是风景。 世界上的人多半是可以交往的,人性总有互通的地方,汉语中有许多种族歧视的单词或者是双关的演变词,西方的亚文化影响到国人的价值观,精神的垃圾被包装得富丽堂皇,光明正大,成了热门的舶来新词。狭隘的人性总喜欢包装起来,说起来却振振有词。我敬佩过一些人,但从来也没有崇拜。马云或者春哥,有些事,有些人就像咖啡,要么索然无味,要么太浓太烈,都不好喝,成功从来没有可以复制的。我还是喜欢白开水,有人到比尔.盖茨家做客,原先期冀可以吃到大餐,但盖茨请他喝的仅仅是一杯白开水,他自己也是一杯开水。
【风景依稀似去年】我总喜欢简单的生活,物质中的华丽只能带给我浮躁,也不欢喜那些精神贵族,因为我不需要。我并不为自己苛求什么,我喜欢的是一份朴素的自信。我喜欢一些我曾经坚持的,也不求别人来理解,因为并不是每件事都是为了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