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榜之李姓十将(七)

十万人之将——李靖

《将苑》: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一个将领要能举贤能之人,功业日盛但是又一天比一天低调,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才配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这样的将领才能被称为十万人之将。在诸葛亮看来,要成为十万人之将着实不容易。但是,隋末唐初却有这样一名将领达到甚至超越了这歌标准,这个人就是卫国公李靖。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大臣王珪颇有识人之明,尤其擅长品评人才。一次,太宗皇帝和他一起谈论手下文武重臣的才能,并要王珪拿这些人和自己对比。当谈到李靖时,王珪说到:“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古往今来,名相很多,名将也不少,但是做到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而又政绩卓越名垂千古的却不多。
名将和名将之间却有不同,在军事这个包罗万象的领域,每个名将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领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用以激怒周瑜只知道水战而不熟悉陆战。无论是在小说还是正史当中,周瑜贵为一代名将,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历史上不乏名将,但是真正要找一位既知水战又知陆战,既擅长打内战又擅长打外战,既晓畅军事又通达政事,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又能横刀立马阵前,而且终其一生从不败绩的将军,估计是难于上青天,有过要说有的话,小白认为有且只有一个人能当此——李靖。
李靖,字药师,年少好学,心存大志,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有这样的一座资源宝库在身边,李靖自然不会放过,年纪轻轻的他经常和舅舅谈论兵机,韩擒虎对于自己这个极具军事天赋的小外甥十分看重,一向高傲的他认为只有自己的外甥才真正有资格和自己谈论兵法。可以说,李靖在舅舅韩擒虎身上学到了了很多,尤其是学到了兵书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实战经验(虽然是二手的),这为他日后名将成长的历程铺平了道路。
随着李靖才气不断增长是他的人气,当时朝廷大臣杨素、牛弘见都对其青睐有加,杨素甚至认为李靖将来可以官居朝廷第一重臣——左仆射。有显赫的靠山,有重臣的口碑,加上有自身的才华,似乎摆在李靖面前的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康庄大道。但是,风云突变,原本盛极一时的大隋帝国瞬间崩塌,天下分崩离析,烽烟四起,本正当李靖大步向前的时候,自己的原本的康庄大道成了一条断头路。
隋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丞,恰逢突厥进犯马邑,太原留守李渊派高君雅增援马邑,官军失利。李渊以此为由诬陷副留守高君雅和王威勾结突厥,阴谋造反,处死了二人,拔掉了隋炀帝放在太原的眼线。政治上极为敏感的李靖意识到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李渊将要谋反,他立刻想把这一消息上报隋炀帝,可是自己身处李渊的地盘,稍有不慎就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设计,让人把自己放在囚车里再解送江都。可惜刚走到长安,李渊就攻克了长安。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渊准备斩杀李靖,李靖大呼:“公起兵为天下除暴,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李渊听了他说的话,十分震惊,加上李世民为他请命,于是李渊赦免了李靖(历史总是有似曾相识的画面,这一幕与当年韩信临行前向夏侯婴呼喊,最终获救,并成为日后刘邦手下第一号大将的场景简直如出一辙),这是李靖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也是离死神最近的两次之一。
李靖也终于归入李唐阵营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跟着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这一仗李靖虽然也立下战功,但是仗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出力最多的还是秦王府的旧将,李靖并没有出彩。攻克洛阳后,唐朝在中原的角逐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盘依然盘踞着多股势力,其中最大的就是雄踞江陵的萧铣。由于中原之地还没有十分稳固,李渊对萧铣暂时没有明确的进军意图,而是希望安抚他,伺机而动。李渊把这个的任务交给了李靖,这个看似无心的举动却最终成全了李靖,也成全了李渊一统南北的夙愿。但是,这也让李靖第二次与死神插肩而过。
【唐朝名将榜之李姓十将(七)】李靖带着李渊的旨意南下,带着几个随从行至金州,恰好碰见到此地平定叛乱的庐江王李瑗,叛军达数万人,多次打败官军,于是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打败了叛军。对付这群乌合之众,对于李靖来说只是小试牛刀。而接下来的目标却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萧铣。可是,双方还未曾交兵,李靖却差点命丧军中,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小白下回道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