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子之痛

董卓占据洛阳的时候,司马朗准备逃跑,却被人抓住。董卓看着年轻的司马朗,说了一句:“你和我那死去的孩子年纪相仿。”简简单单一句,却流露出董卓对夭亡对儿子痛彻心扉的思念。如果董卓有一个儿子在身边,或许也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那么残暴、嗜杀,给天下苍生带来深痛的灾难。
人世间的各种悲哀或许不适合互相比较。然而丧子之痛对一个人来说也是致命一击了。看着含辛茹苦、竭尽心智培育出来的孩子先自己而去,是该多么难以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就是用尽所有凄怆的词藻来形容也不为过。多少父母在失去孩子后形销骨立、意志萎靡。一夜白头也不是夸张的事情。更有甚者,无意人世,竟随孩子而去。这种悲哀,这种深深的绝望,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抹去的。一个人就算博才多学、明辨是非、洞悉世事,在面对丧子之痛时,也依然茫然失措。子夏,孔子的高足,魏文侯的老师,在失去儿子后,竟哭瞎了眼睛。顾雍听闻儿子的噩耗后,虽然谈笑自若,若无其事地说:“已经不能像延陵季子那样高风亮节,难道还要像子夏那样毫无节制哭瞎双眼吗?”然而,暗中他却把手掌掐到流血。
子女是父母的骨血,是父母心之所系;是地位、财产、德行、香火、家学的继承;是父母晚年的依靠。父母为了子女,愿意承担所有劳逸,甚至不惜性命。孩子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时,就充满了希望;等到长大成人,可以承担他应该承担的,就感到无比的欣慰。正因为对孩子有无限的寄托,所以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悲恸到不能自已。失去了孩子,就是失去了一切,自己的一切作为都已付诸流水。
《列子》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很疼爱儿子的人死了儿子,却一点也不悲伤。别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答道:“原先我就是没有儿子的,现在死了儿子,和原先就没有有什么分别呢?”道理说的无可辩驳,但也冷酷到无情。试问天下有几对父母可以做到如此豁达?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十月怀胎而诞。而后是几年须臾不离怀抱的照顾。而后教他说话、教他走路。而后送他学校,让他学知识、明礼义。这期间,怕他吃不好,怕他受人欺负,怕他学坏,怕他出意外。不知受了多少苦楚和担忧。同时,孩子的纯真也给父母带来最开怀的笑容;孩子的成长也给父母带来莫大的欣慰。如果如此深入肺腑的感情都可以说勾销就勾销,那么多年养育的光阴又哪去了呢?
【丧子之痛】《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一个人无论贤愚、贫富,都是父母独一无二的存在。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父母的心。所以为人子女,应该尽力爱惜自己,不让父母担忧。聂政等到母亲死后,才敢答应为严仲子效力。像聂政这样的豪杰之士,尚且因为母亲的缘故,不敢随意捐命,更何况是你我这样的寻常众生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