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说到虐恋,恋综比偶像剧高明多了

投稿|说到虐恋,恋综比偶像剧高明多了
文章图片

文 | 吴怼怼,作者 | 麦可可
恋综的进化速度在这几年达到一个高点 。
在走出爱情乌托邦后,恋综开始着墨于现实生活的鸡零狗碎,以及人们在亲密关系的破碎和建构过程中的自省和治愈 。
一系列恋综在这段时期涌现,比如《再见爱人》、《春日迟迟再出发》,在温情牌被高频使用后,恋综从纪实、治愈开始重拾综艺本身的特质,即下饭菜,吸引人 。
以这几年韩国大火的恋综为观察剖面,你会发现虐恋正在成为这些恋综的新主题 。以时间跨度为明线,男女双方纠缠十年八年,以双向误会为隐线,彼此深爱却最终错过,恋综的要义里,除了爱情的甜蜜,还有痛苦的折磨 。
社会学家霍妮认为,受虐的冲动来自于对爱的需求 。虐恋关系的核心,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用类似屈辱、伤害和惩罚之类的方式强烈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仅会让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紧密连接,也会让作为围观者的观众真正地上头 。
那么,恋综为什么需要虐恋情结?
01 爱与惩罚是双生火焰恋综里需要「虐恋」这种折磨感,表面上看是为了制造冲突 。这种冲突让观众自动站立到两个阵营中去,并引发更大层面的社会讨论 。
投稿|说到虐恋,恋综比偶像剧高明多了
文章图片

比如在《换乘恋爱》第一季中,普贤和浩民这对校园情侣在走出象牙塔后,却不得不面对分手的结局 。选择出演节目后,女方前几期想要复合但男方始终疏离拒绝,等到女方心痛到无法呼吸,甚至决定离开拍摄现场回家住几天,男方才在送走对方走后扶着墙泪如雨下 。
镜头记录了他一直以来面对女方求和时的波澜不惊,同时也抓到了他目送女方离去后独自一人的惊涛骇浪 。这段镜头播出后,舆论直接形成两派 。
有观众直言不讳表达对男方的心疼,飘过的弹幕几乎都是「他真的爱她只是隐忍不发」,以及「他真的还爱否则不会自苦」这类自我感动式的煽情 。
「自苦」在此的潜台词是,「男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了所以在自我惩罚,他依旧深爱女方只是没有勇气挽回」 。
这实际上挑明了虐恋中,爱与惩罚的双生关系 。两者相伴而来也相互渗透,似乎只有自己被惩罚,才能证明自己对对方的爱 。在这段镜头语言下,男方之所以会得到大众的同情票,是因为其扮演了「受虐」的角色,于是观众的逻辑就变成了「他在爱情中犯了错,但他已经受到惩罚了,所以他可以被谅解」 。
但真正应该对这种「自我惩罚」投以关注的是关系中的女方而不是大众,但在恋综里,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就在于,观众用上帝视角审视这一切并自动带入了施虐者身份,然后对受虐者(这里的男方)施加了同情与谅解,这才是观看过程中「爽感心理」的来源 。
【投稿|说到虐恋,恋综比偶像剧高明多了】而舆论的另一派观点则是,「渣男去死、渣男后悔了吧、离开渣男姐姐独美」 。这些观点都包含了对男方的怨怼与贬低 。
在施虐过程中,观众用建议、劝告女方「一定不要回头复合、不要相信渣男鳄鱼眼泪」的方式,完成了对男方「拒绝女方靠近」的惩罚,也把观众自身代替女方作为「施虐者」身份的潜在心理动机体现得更为明显 。
而在这种虐恋桥段里,一开始想要复合、似乎处于下风的女方,一下子转变为「其实还被男方深爱」的白月光,这就让其完成了从「受虐者」到「施虐者」的身份转换 。
在这种权力互换与反转中,一直自我暗示「不爱女方、拒绝复合」男方却因为舍不得对方而心痛,注视对方离去而痛哭,这种虐恋情节因而传达出一种「个体情感能够凌驾于现实理性」的力量 。
而这种个体情感对现实理性的超越与凌驾,本就是偶像剧千年来不变的主题——听上去很耳熟对吧,没错,大部分偶像剧套路就是如此,男女主迫于现实压力而不能继续一段关系,不得不分开,两个人都坚强地说我没事我很好,转过头去却哭得要死要活 。观众爱看的点就在这里 。
02 大众主动的虐恋参与但如今的恋综可比偶像剧争气多了,至少韩国恋综的水平是这样 。
原因在于,从素人中遴选出参演嘉宾,无论个体还是情侣,他们的真实情感故事远比偶像剧来得精彩,观众坐在荧幕前为他们揪心揪肺,节目播完了还要为他们撕心裂肺 。
在韩国版恋综《心动的信号2》中,吴英珠和金贤佑这对CP精彩诠释了什么叫虐恋美学 。女方之前在科技公司上班时偶然步入男方经营的餐厅吃饭,男方因而记住了这张脸,此后在节目中偶遇,又发现两人在音乐上有相同的品味 。
可不知为何,两人在不断靠近对方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千年女二不断出现并搅局,同时给两个人制造了相当多的误会 。因此当男方向女方传达好感的时候,女方总会因为女二的存在而误会男方的意思,并且认为男方的好感对象是女二 。
在无论误会、波折的交错叠加中,终于迎来了最终选择日,观众本以为可以为两人举手欢呼,被却男方一个反手,选择女二的骚操作给惊到,因此荣获「大猪蹄子」年度提名 。
韩国PD始终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当金贤佑和吴英珠以「心动的信号」韩国版史上热度最高的CP出现时,PD也有心地把他们安排在一场续集综艺里相遇 。
男方在《Friends》与女方重逢,并表现出惊人的自我惩罚倾向 。他对女方说,「我和朋友的联络几乎都断掉了」,这是一种近乎于「社会性死亡」的自戕方式 。无论是他主动断掉与朋友的联系,还是朋友主动断掉与他的联系,这些外化行为都在传达一种「我已经为我情感中的错误赎罪了」的倾向 。
如果从舆论角度上来谈,这么做对男方有利无弊 。他用这种自我惩罚证明了对女方的爱,也从大众(围观者)角度获得了谅解 。女方并非不懂这层意味,于是会在几年后的这场对话里补充说明,「过去那么久了,我已经不怨恨你了」 。
这似乎给纠结、痛苦的虐恋情结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的窗口,无论是男女双方自身,还是围观者大众,都有期待一个故事的所谓结局,这个结局在偶像中似乎总是大团圆或者彼此和解,这样此前的折磨、痛苦才有了意义 。
但恋综比偶像剧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大众在食用偶像剧时,会因为提前知道「happy ending」而不会有太多情感卷入,也就是说,他们更像是一个围观、看戏的心态,而不需要付出太多感情与虐恋双方共情 。
一旦观众没有高程度的情感卷入,也就意味着移情过程并没有真正完成,作为娱乐文本或图像内容本身,并没有真正实现大众主动的「虐恋参与」 。
恋综的不一样在于,除非遇上结果被提前剧透,最终男女双方的选择对观众来说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人想要「赌一把」 。
投稿|说到虐恋,恋综比偶像剧高明多了
文章图片

这种赌,就是让观众对虐恋双方投入更多的情感色彩 。在恋综《换乘恋爱》第二季里,海恩和奎民这对CP中的男方激起了观众太多不满,导致观看者急切需要一段「虐男方」的情节发生,来施加对男方的惩罚 。终于节目组请来了一位新男嘉宾作为鲶鱼,直接向女方海恩表达好感,让男方瞬间有了竞争的「嫉妒感」 。
而当男方承认自己开始产生嫉妒感时,坐在观察室的嘉宾和荧幕前的观众几乎开始欢呼 。这是惩罚施加后,(即受虐方承认自己产生感情波动后)施虐方自然而然产生的快乐 。
所以说在把握大众心理上,还是韩国恋综厉害 。
03 人性切口的落地性在韩国恋综的虐恋叙事中,往往有几个通用路径 。
第一是时间跨度上的纠缠虐恋,比如男女方从校园到入伍再到职场,前后跨度长达八年,分分合合却最终没有修成正果 。在《换乘恋爱》前两季中都有典型CP,比如第一季的普贤和浩民在一起三年半,第二季的海恩和奎民在一起八年 。
第二是彼此之间误会太多而错过,中间甚至穿插的绿茶男二或女儿的挑拨离间 。比如《恋爱捕手》首季中的金智妍和李载温,女方被其他嘉宾误会成为钱参加节目导致与男方错过,虽然节目下车之后还有交往,还最终还是以分手结尾;比如前面提到的《心动的信号2》中的吴英珠和金贤佑,持续不断地误会让双方都不敢确定对方的心意因此渐行渐远 。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路径,虐恋叙事的核心都基本可以提炼为一个主题 。首先,爱与惩罚是相伴而生的,受虐者需要一种类似于「自我贬低、自我受伤」的脆弱感来肯定「自己是被爱着的」,而这种对「被爱的确信」反而冲淡了受虐的痛苦 。
大众能够首先与受虐者共情,继而在这种共情叠加中积累对施虐者的愤怒与敌意,等到剧情发展到施虐者突然醒悟,或者说突然被第三方激发起对受虐者的爱时,施虐者与受虐者的身份能够瞬间反转,而大众也能达成最大程度的情绪释放 。
在长期对虐恋文化的讨论中,小说家热衷于鞭打、疼痛等生理反应的描写,李银河等学者执着于文化心理层面的探讨,但集中讨论情感心理的虐恋分析不多,细化到恋综中的虐恋叙事讨论就少了 。
反而在偶像剧、小说当中的虐恋叙事,达到了一个新的热度 。虐恋文学掀起一波波高潮,大女主复仇文屡见不鲜,仙侠剧中男女主互杀了三生三世 。但很多虐恋的情节设定,是车祸、世仇等狗血元素,这些悬浮于现实、为虐而虐的元素添加,反而消解了虐恋的情感本身 。
这很好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相爱的情侣最后是因为发现彼此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而分开,又有多少是因为父母辈存在世仇而别离,反而是异地聚少离多、收入高低、家庭背景差距这些琐碎的现实而走散 。
这也是恋综中的虐恋元素更具备大众接受度、普世价值的原因,这些元素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更能引起普通人共鸣的部分 。
从娱乐内容产品去理解,恋综能不能真正展现嘉宾的恋爱故事并不重要,只要能让观众上头,让观众从被动围观变成主动参与,哪怕在参与过程中施加的是道德批评,哪怕观众扮演了施虐者的身份,或代入了类似的心理,但主要他们能够共情,对于一个娱乐内容本身来说,就足够成功了 。
  • 参考资料:孙珂珂《论虐恋故事中体现出大众文化心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