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海天味业,原本可以躲过这场风波

投稿|海天味业,原本可以躲过这场风波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螺旋实验室 , 作者丨牧歌 , 编辑丨坚果
千亿市值的“酱油茅”海天味业 , 在这个国庆假期过得并不顺心 。酱油的颜色有多深 , 海天遭遇的误解就有多深 。
短视频平台上的“海克斯科技” , 成为了海天酱油新的标签 , 而随着被扒出国内外产品标准不一致 , 更是瞬间点燃了大众的怒火 。
关于食品安全的专业问题 , 自然也该由专业人士给出解答 , 公众和媒体可以给出质疑 , 但却无法定下结论 。不过抛开添加剂方面的争论 , 海天在公关上所展现出的姿态也并不讨喜 , 甚至于从某种方面来说 , 海天的傲慢回应给本就棘手的舆情危机浇上了一层油 。
“双标门”后的灾难级公关9月下旬 , 有网友质疑海天酱油疑似在国内和国外采用双重生产标准 , 并晒出了相关图片 。其中 , 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仅有水、大豆、小麦等天然原料 , 以及食盐、砂糖等调味剂 , 而在国内销售的部分海天酱油产品 , 则多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 。
除此之外 , 更有网友指出 , 海天酱油为了压缩成本 , 在低端产品中没有使用更安全但价格稍高的山梨酸钾 , 使用的为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 , 而后者则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
顶着国内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头衔的海天味业 , 无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品牌认知上都鲜有对手 , 作为上市公司 , 其市值曾一度逼近7000亿元 , 成为A股市场风光一时的“酱油茅” 。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 海天系产品更是国民级别 , 尤其以海天酱油最为代表 , 去年全国酱油产量为788.15万吨 , 海天一家就独占了265万吨 , 市场领先地位可见一斑 。
但即便已经是行业霸主 , 此次突然爆发的负面舆情还是让海天味业慌了阵脚 , 海天味业先后在9月30日和10月4日连发两则公开声明 , 表示“所有产品添加剂的使用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 并不存在所谓的“双标”行为 。
不过 , 这两封义正言辞的声明并没有让海天味业在舆论上挽回颓势 , 尤其是发布的第二篇公告 , 傲慢的态度更是给本就紧张的消费者关系浇上了一泼热油 。
投稿|海天味业,原本可以躲过这场风波
文章图片

在这篇公告中 , 海天认为 , “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 , 要么是不明真相 , 要么是别有用心” 。此外 , 海天还表示 , “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 , 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 更会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 。”
这种“扣帽子”式的声明 , 一边把提出质疑的网友安上居心不良的“罪名” , 一边又标明自己“民族企业”的身份不容亵渎 , 在事件真相并不明朗的情况下 , 这种公关方式不仅没有直面问题 , 反而刻意上升高度和绑架公众情绪 , 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
海天为何急于自证清白除了公关回应上的失败之外 , 海天味业选择“硬刚”的时机似乎也撞在了枪口上 。在刚刚过去的9月 , 正是短视频博主“辛吉飞”靠着“科技与狠活”在网络上大火的节点 , 在短视频中 , 辛吉飞通过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了人们常吃的东西 , 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 。
不过翻开辛吉飞的历史作品则可以发现 , 其并没有发表过针对海天酱油的言论 , 唯一一期与酱油有关联的视频内容 , 也没有与海天味业联系到一起 ,  。
而海天味业在外部舆论都在讨论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时候 , 却突然站出来“自证清白” , 甚至还宣称要起诉造谣者 , 难免会让不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普通网友将其与辛吉飞联系起来 , 进一步造成了海天味业在舆论场上的被动 。
在回应的过程中 , 海天味业的公关路径还走了一步臭棋 , 那就是拉上了行业协会 。10月5日 , 中国调味品协会官网发布声明称 , “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 , 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
虽然行业协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客观独立的第三方 , 但在整起事件中 , 由于辛吉飞过早的奠定了网友们心中“食品安全吹哨人”的形象 , 因此大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不同声音 , 就更容易被认定成“无良资本”的化身 , 即便真的占理 , 也很难挽回路人缘 。
而海天酱油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想要撇清关于自身的负面传闻 , 也很有可能与其今年并不理想的业绩表现有关 。
今年上半年 , 海天味业交出了近年来最差的中报成绩单 , 虽然净利润仍有33.93亿元之多 , 但1.21%的同比增速 , 已经降到了近些年的最低点 。
投稿|海天味业,原本可以躲过这场风波
文章图片

在2021年年报中 , 海天味业给2022年定下的目标是“计划实现营收280亿元 , 利润74.7亿元 , 营收利润双12%增长” 。在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下 , 海天味业自然将更多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下半年 。
在这种因素驱动下 , 企业急于摆脱负面舆情困扰的心情可以理解 , 只不过并不恰当的回应时机和并不高明的回应方式 , 让原本的小问题酿成了大危机 , 绵延近半个月仍然不乏批评的声音 。
按此形势预计 , 口碑大大受损的海天味业 , 今年的总体业绩目标恐怕将更难完成 。
传统企业的公关反面教材在国内的调味品企业中 , 海天味业算得上是比较善于“借势”的企业之一 , 尤其在营销宣传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 近五年来 , 海天味业的广告费用的投入分别为4.54亿元、5.06亿元、4.65亿元、4.86亿元和4.53亿元 。
尤其在一些比较受年轻人关注的渠道中 , 海天味业更是不遗余力 , 冠名了《青春环游记》、《中国诗词大会》、《谁是宝藏歌手》、《吐槽大会》等热门综艺节目 , 此外 , 还积极与头部的带货主播和种草达人开展合作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虽然是一家老牌的调味品企业 , 但海天对于新媒体营销和网络传播的把握并不亚于某些新消费品牌 , 但在这次事关企业声誉的公关战役上却失去了往日的水准 。
螺旋实验室认为 , 这可能与一些传统企业的市场部运行机制有关系 , 在正面宣传和市场营销方面 , 往往会有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承接需求 , 根据品牌调性量身打造推广方案 。
但遇到重大的舆情危机时 , 企业更倾向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渠道和服务商更多承担执行的任务 , 比如稿件分发和资源洽接等 。
而传统的消费品企业由于过去很多年都依赖于渠道出货 , 和消费者实际上缺乏直接对话的场景 , 也并没有太多处置负面舆情的经验 , 因而很容易对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产生误判 , 往往出发点和立意都没有问题 , 但在方式和路径上吃了亏 。
复盘海天酱油的这波负面舆情 , 其实一开始并不会演变成一场公关危机 , 甚至于用冷处理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 但激进的态度和缺乏温情的公关辞令 , 让整起事件最终走向了难以翻转的地步 。
【投稿|海天味业,原本可以躲过这场风波】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 , 尤其是传统的调味品企业 , 海天公关灾难级的表现也确实该引起思考 , 在大众情绪需要发泄出口的时候 , 盲目硬刚也许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