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怎么消化 商誉 如何消化,商誉如何消化

如何解决上市公司商誉问题
上市公司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确认商誉的合并价值 。首先 , 确认自创商誉 。从本质上讲 , 商誉是企业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 , 是企业获得超额盈利的原因 , 并不是被收购后产生的 。我国会计准则认为自创商誉不符合会计的可计量属性 , 不予确认 。规定不同控制下溢价合并才能确认商誉 , 显然过于狭隘 ,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商誉 。因此 , 根据超额利润的概念 , 选择适当的折现率 , 将预期净收益和净资产正常回报的未来收益的金额确认为商誉 , 可以很好地解决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第二 , 提高商誉公允价值的评估质量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结果 。新准则下 , 提高商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前提是获得可靠准确的公允价值 。因此 , 从宏观上讲 , 要改善市场经济环境 , 减少噪音和操纵空间的影响 , 建立科学可行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 。微观上 , 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机构水平 。第三 , 政府应加强对商誉信息披露的监管 。根据新准则 , 商誉在确认和后续计量中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 存在人为操纵的空间 。所以要加强监管 。例如 , 当对一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 , 中介机构或第三方应提供有关资本市场的信息 。同时也要注意 , 提供咨询服务的评估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和水平差异较大 , 可能导致市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因此 ,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查、培训和监管也非常重要 。
资产重组是利好还是利空
资产重组往往对被收购公司有利 , 因为通常重组完成后 , 被收购公司的资产质量会得到改善 。但往往对收购方不利 , 因为收购后母公司面临如何消化被收购公司的问题 , 而在收购过程中母公司通常要溢价收购被收购公司的股权 , 收购成本高于市场价 。
公司上市前 , 账务方面怎么准备?
大方融资 , IPO会计做得不错 。

商誉怎么消化 商誉 如何消化,商誉如何消化

文章插图
普洱茶是不是放越久越好?
普洱茶不是越久越好 。普洱茶的最佳保质期只有10年左右 。越老越香 。如果储存不当 , 最佳保质期会相应缩短 。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存放在适宜的条件下 , 质量才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如果一开始质量不达标 , 或者后期存放不当 , 质量长期不好 。普洱茶的存放很有讲究 , 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引起霉变 。因此 , 要想品尝普洱茶的老香 , 应在温度20~30 , 湿度小于75%的通风阴凉环境中存放 , 以隔绝有异味的食物 , 防止普洱茶发臭 。
企业并购会计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I)修改购买法最大的问题是 , 在合并后的会计主体中 , 被合并企业的账面价值和被合并企业的评估价值同时存在于资产和负债中 ,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进而很难进行合并前后的比较 。即虽然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受益匪浅 , 但由于评估被合并企业公允价值的过程比权益结合法多 , 编制者的负担相对较重 。会计实务中已经实行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已经相对固定 。根据提供的信息质量判断其可行性来修正购买方式是最佳选择 。中国《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多数情况下 , 企业合并往往采用一个企业以现金或其他成本购买另一个企业的方法 。因此 , 企业合并可以视为买方购买另一企业的净资产 , 相当于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机器设备、存款等物品 , 同时承诺该企业的全部负债 。根据购买法 , 购买方应当自合并之日起 ,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确定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 , 以及因购买而产生的商誉或者负商誉;同时 , 购买方还应当将被合并企业的经营成果纳入合并利润表 。”修改后的购买法是指在购买法的前提下 , 继承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未分配利润 。这是考虑到权益结合法的理论缺陷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虽然购买法混淆了M&A之后的资产价值基础 , 但这是现行会计制度中多种估值基础并存的现象 , 尤其是在资产负债表本身 , 并不是M&A交易会计造成的 。所以还是综合考虑购买方式比较好 , 但是被并购企业的利润还是要继承的 , 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并购导致股东直接分红利益减少的现象 。(二)新起点法新起点法主要是指并购中涉及的企业所有资产和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 因此不区分被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 , 即都视为被并购企业 , 从而避免了选择被并购企业的难题 。由于参与企业的股份市值不同 , 确定统一股票的折算价值比较复杂 , 即不是参与企业资本的简单汇总 , 还涉及到折算等一系列问题 。资本部分采用了“投入资本”的概念 。新启动法的特点是:相关性方面 , 企业并购信息完整 , 强调未来的高级流程 。可靠性方面 , 反映M&A交易的实际收益 , 重视公允价值 。M&A前后原始投资的记录不同 , M&A之后的资料是完整的 。在可比性方面 , 合并前后很难比较 。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来看 , 编制企业负担大 , 财务报表使用者收益大 , 编制企业收益大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 , 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 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无论是外资企业与中企的合并 , 中企与外企的合并(比如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并成立新公司) , 还是中企之间的合并 , 并购都会变得更加频繁 。M&A的会计处理是M&A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对被并购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这方面 ,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应废除权益结合法 , 所有合并和收购都应取消
据相关数据统计 , 近五年来中国企业并购金额每年增长70% , 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 , 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蓝图 。在M&A越来越被企业广泛采用的今天 , 正确认识M&A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概念M&A企业M&A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总称 。M&A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 。一般以企业的产权为交易对象 , 目的是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被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资产来实现 。企业并购实施后 , 被并购企业可能丧失法人资格或被并购企业保留 , 但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第二 , 企业并购的动机和目的 。所有的并购 , 最直接的动机和目的 , 无非是寻求竞争优势 , 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 ,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资产 , 抢占市场份额;二是获取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低价竞争;第三 , 通过收购生产 , 进入新的行业 。然而 , 有时M&A与上述目的无关 。比如 , 有的企业管理者鼓吹兼并 , 可能只是为了当老大 , 完成他的企业帝国梦;一些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和权利与企业规模相关 , 因此盲目追求企业扩张;或者通过平行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操作天赋和技能 , 满足自己自负的动机;或者率先收购其他企业 , 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 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 。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 , 最常见的M&A案例是壳上市和借壳上市 。所谓“壳” , 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与一般企业相比 , 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有权在证券市场大规模融资 。因此 , 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 。说白了 , 买壳就是买蛋孵鸡 。比如一个未上市的公司 , 在收购了一个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后 , 剥离原有的劣质资产 , 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 , 最终让优质资产上市 。而借壳上市就是坐船出海 。如果母公司不上市 , 子公司上市 , 那么木材公司就可以借助子公司的外壳注入资产 , 达到上市的目的 。无论借壳还是买壳 , 手法都差不多 。他们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 , 然后挽着袖子过河 , 通过上市公司把自己引向市场 。三 。M&A的基本分类1 。根据双方行业和产品链的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双方的产业和产品链关系 , 企业M&A可分为横向M&A、纵向M&A和混合M&A 。(1)横向并购 。指M&A双方处于同一行业或生产经营同一产品 , 企业为垄断市场而扩张实力的M&A行为 。比如南航合并中原航空 , 三九集团收购常征药业就是横向合并 。(2)纵向并购 。是指双方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或所处行业属于前后关系或上下游关系的M&A行为 。比如中国石油 , 中国石化用1亿买了各地的加油站 , 一汽集团买了橡胶公司 , 钢铁公司 , 玻璃厂等 。属于垂直并购 。(3)混合并购 。是指具有横向M&A和纵向M&A特征的M&A行为 , 双方分属不同的生产领域 , 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生产经营关系 , 只是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而发生 。其目的是分散风险 , 应对激烈竞争 。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开过酒店 , 卖过保险 , 就是一个mi
在友好的气氛中 , 通过协商同意并同意收购条款而达成的“善意收购”在西方被形象地称为“白衣骑士” 。(2)敌意并购 。是指收购方抵制目标公司收购但仍强行收购 , 或者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事先协商 , 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提出价格或收购要约的一种M&A行为 。这种不顾被收购方意愿的强行收购方式 , 也被称为“敌意收购”、“黑衣骑士” 。3.根据M&A付款方式分类 。(1)现金购买合并 。是指收购方筹集足够的资金直接购买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 , 或者通过购买被收购企业的股份取得控制权的一种M&A方法 。(2)负债并购 , 是指在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债务资不抵债或对等的情况下 , 收购方以承担被收购方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 , 取得被收购方控制权的一种M&A方法 。(3)换股并购 。是指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收购方的股份 , 或者以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作为交换取得被收购方控制权的一种M&A方式 。四 。如何在M&A 1号上做出决定?M&A决策的基本原则 。就M&A最直接的目的而言 , 企业追求的是M&A之后的效益和回报 , 希望“11 > 2” , 甚至“22 > 5” 。因此 , 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根据成本收益分析进行决策 。基本原则是M&A的净收入一般应大于零 , 这样M&A才能盈利 , 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M&A的净收益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第一 , M&A的收益应该是M&A后新公司的整体价值减去并购前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目标公司)的整体价值后的余额 , 即M&A收益=M&A后新公司的价值-(M&A前并购方的价值) 。其次 , 在M&A收入的基础上 , 净M&A收入是扣除为M&A支付的M&A溢价(即M&A价格减去M&A前收购方价值的差额)和为M&A活动产生的律师、顾问和谈判等良好购买费用后的余额 。计算公式如下:M&A净收益=M&A收益-M&A溢价-M&A费用 , 或者将以上两步相加 , M&A一步净收益如下:M&A净收益=M&A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M&A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例如:A公司欲以600万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 , 并购前A公司价值为1000万元而B公司的价值是500万元 , 解:M&A净收入=M&A后新公司价值-M&A价格-M&A费用-M&A前收购方价值=1700万元-600万元-20万元-1000万元=80万元 。经过成本效益分析 , M&A的净收益大于0 。这个M&A方案是可行的 。2.衡量目标公司价值的方法 。在M&A的净收益计量中 , 关键是M&A价格的确定 , 而M&A价格的确定取决于目标公司(即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 。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确定M&A价格的基础 , 这也决定了M&A溢价 。对于目标公司价值的衡量 , 一般有市盈率法、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未来股利现值法等方法 。(1)市盈率法 。它是根据目标公司的预计净收入和市盈率来确定目标公司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目标公司价值=预计净收益标准市盈率 , 其中:预计净收益可根据目标公司最近一年的税后净利润与目标公司最近三年的税后净利润的平均值计算 , 或根据与收购方相同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净利润作为预计净收益 。实践中 , 通常需要扣除被收购公司的非正常、非持续、非经常性损益 。对于标准市盈率 , 目标公司M&A时的市盈率 , 目标公司可比企业的市盈率 , 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2)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 。是以目标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 , 进行必要调整后确定公司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目标公司价值=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 (1调整系数)拟收购股份占目标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3)未来股利的现值法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 , 未来股利现值法也可用于评估公司价值 。根据股票估值原理 , 一家公司股票的价值是未来公司股息的贴现值之和 , 这样就可以用未来股息的现值法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进行估值 。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每股股利和资本成本 , 可以估算出公司的每股价值 , 然后将公司的每股价值乘以公司的发行股数 , 就可以得到目标公司的整体价值 。五、M&A的优劣势分析 。成功的M&A一般具有以下优势:当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时 , 会产生协同效应 , 即合并后的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的价值之和 , 产生1/12的效应 。M&A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 比如海尔集团的M&A案例 , 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 。企业M&A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 , 提高规模效益 。(2)有利于企业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 确立或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产能 , 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 , 改善财务结构 , 提升企业价值 。(5)有助于实现双方在人才、技术、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增强R&D能力 ,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6)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 寻求M&A的战略价值等 。2.并购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 虽然M&A是促进公司成长最快的方式 , M&A也有很多优势 , 但统计显示 , 70%的M&A案例以失败告终 , 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样一来 , “小垃圾”的规模被束缚成了“航空母舰” , 但从资产中获利的能力却降低了 , 使企业陷入了经营的陷阱 。M&A潜在的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风险 。即企业并购完成后 , 可能没有协同效应 , 并购双方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 甚至规模会不经济 。比如企业合并可能会拖累整个企业 。(2)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如果企业筹资不当 , 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 , 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 。如果企业并购演变为敌意收购 , 被收购方会不惜一切代价设置障碍 , 从而增加企业的收购成本 , 甚至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4)被收购企业员工安置风险 。在企业并购实施中 , 往往要求收购方安置被收购企业的员工或支付相关费用 。如果收购方处理不当 , 往往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 增加其管理和运营成本 。(5)虚假资产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 有时并购完成后 , 被并购方得到并购方青睐的资产可能被严重高估甚至一文不值 , 从而给并购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M&A经常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的企业发展很快 , 竞争力增强 。反而问题多 , 陷阱多 。因此 , 只有通过客观细致的评估分析 ,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企业并购的整合规划 ,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 。
商誉怎么消化 商誉 如何消化,商誉如何消化

文章插图
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
由于手中握有世界通信公司的高价股票 , 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埃伯斯成了商界巨富 。他用这些股票从银行筹集资金用于个人投资(木材、游艇等) 。).然而 , 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 , 美国电信业进入低迷期 , 2000年SPRINT收购的失败严重挫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此后 , 该公司股价开始下跌 , Ebbers不断受到贷款银行的压力 , 以弥补股价下跌造成的头寸赤字 。2001年年中 , 埃伯斯要求公司董事会为他的个人业务提供贷款和担保 , 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 , 但没有成功 。他本人于2002年4月被公司解雇 。从1999年到2002年5月 , 他为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斯科特工作 。在斯科特沙利文、审计员戴维迈尔斯和总会计师布福德“巴迪”耶茨的参与下 , 该公司利用虚假簿记来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 , 并虚构利润增长来操纵股价 。他们主要用两种方法进行财务造假:少记“线路成本”(与其他电信公司互联互通的成本) , 将这部分成本记入固定资产 。虚增“企业未分配收入”科目虚增收入 。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资本支出检查中 , 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元的财务欺诈 , 并立即通知了外部审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当时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刚刚取代安达信成为该公司的外部审计师) 。丑闻立即被揭露 , 沙利文被解雇 , 迈尔斯主动辞职 , 安达信在2001年撤回了审计意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2年6月26日就此事展开调查 , 发现在1999年至2001年的两年间 , 世通虚构的收入达到90多亿美元;到2003年底 , 该公司的总资产膨胀了约110亿美元 。欺诈亏损战术世通的财务欺诈战术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滥用准备金、冲抵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账户、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金(如递延税、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抵线路成本 , 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 , 这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欺诈战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核实此类欺诈金额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 , 沙利文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 , 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很高 , 反映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利润预期 , 也不符合世通公司此前向投资者提供的利润预测 。为此 , 首席财务官沙利文命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茨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别减少(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的线成本 , 并借记相同金额的应计递延税、坏账准备和应计费用 , 以保持借贷平衡 。这种欺诈行为使世界通信公司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税前利润分别增加了8 . 28亿美元和4 . 07亿美元 。2001年第三季度 , 为了使报告的利润达到华尔街的利润预期 , 沙利文命令无线通信部门冲销4亿美元的坏账准备和线路成本 。这抬高了2001年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上述会计处理没有原始凭证和分析数据支持 , 也没有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 。尽管迈耶斯、耶茨、贝蒂(管理报告部主任)和诺曼德(子公司会计主管)知道这些会计处理缺乏正当理由 , 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 , 但他们最终还是屈服于沙利文的压力 , 参与了舞弊 。逆转生产线成本 , 夸大资本支出 。世通高层以“预付容量”为借口 , 要求其分支机构将早已确认为营业费用的线路成本转回 , 转入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账户 , 以减少营业费用 , 增加营业利润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核实的此类欺诈金额
沙利文、迈耶斯、耶茨在讨论对策时 , 都意识到继续用2000年的造假伎俩 , 用准备金抵消线路成本 , 将难以掩盖利润持续下滑的趋势 。为此 , 他们决定将营业费用中记录的线路成本以“预付运力”的名义转入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种欺诈付诸实施 , 沙利文指示迈耶斯和耶茨要求总分类账会计部门向负责当地分公司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发出指令 , 并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 。例如 , 2001年4月 , 诺曼德打电话给世界通信公司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 , 要求他在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中以“预付容量”的名义做一个调整分录 , 借记7.71亿美元的固定资产 , 贷记7.71亿美元的线路成本 。当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要求提供原始凭证和会计依据时 , 诺曼德坦率地告诉他 , 这些指示来自高层 , 是沙利文和迈耶斯亲自指示的 。2001年四个季度和2002年一季度 , 由沙利文、迈耶斯和耶茨策划、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实施的舞弊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 对五个季度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固定资产虚增38.52亿美元 , 线路成本低估38.52亿美元 , 税前利润相应虚增38.52亿美元 。除去水分后 , 世通的利润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相同 。世通公司通过将营业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 , 扭曲了其最大的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 编造了巨额利润 ,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 。与第一类欺诈一样 , 第二类欺诈涉及的账务处理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支持 , 授权签字也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 , 第二种欺诈不仅夸大了利润 , 还夸大了世通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从世通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 , 世通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在间接法下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净利润为基础 , 通过调整不涉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而获得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高估利润必然会夸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另外 , 根据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 , 世通的线路成本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 资本支出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将生产线成本从营业费用转移到资本支出相当于生产线成本的重新分类 。因此 , 本应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 , 结果却反映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报表使用者对世通公司现金流创造能力的判断 。任意分摊收购成本 , 故意低估世通的商誉 , 可谓劣迹斑斑 。除了在线路成本上作弊 , 世通还利用并购进行会计操纵 。在并购过程中 , 利用所谓的未完成研发支出(在建研发)粉饰报表是美国上市公司的惯用伎俩 。方法是将购买价款尽可能分摊到未完成的研发支出中 , 确认为当期收购期间的一次性损失 , 以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以后发生减值损失 。过去几年 , 世通、思科等上市公司多次使用这种方法粉饰会计报表 , 遭到SEC的谴责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亚瑟 。亚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在他的著名文章《数字游戏》(Digital Game)中指出:“近年来 , 各行各业都在通过并购和分拆进行再造 。一些收购方 , 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 , 把这样一个大环境当成了一个机会 , 去搞另一种‘创造性’的会计 。我称之为‘合并魔法’” 。在莱维特列出的五种粉饰技巧中(创意M&A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预
【商誉怎么消化 商誉 如何消化,商誉如何消化】通过使用创造性的M&A会计 , 世界任意地将购买价格分配给未完成的研发支出 。1998年9月14日 , 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其中约330亿美元为股票 , 其余为现金) 。虽然世通没有披露MCI公司在收购日的净资产 , 但相关年报数据显示 , 1998年底MCI公司的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 , 世通1998年底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 , 比1997年底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 。可见 , 商誉的大幅增长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时 , 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 ~ 70亿美元拨入未完成的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亏损 , 以减少商誉的确认金额 。这个计划被SEC干涉了 。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成的研发支出进行收益操纵 。在SEC的压力下 , 世通最终将这部分份额确定为31亿美元 , 并于1998年确认为亏损 。然而 , 世通无法提供这笔31亿美元“未完成的R&D项目”支出的相关证据 , 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分配给未完成的研发支出的金额从60亿美元到70亿美元到31亿美元急剧下降 。这种任意分配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随意折旧固定资产 , 虚增未来经营业绩 。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未完成的31亿美元研发支出来降低商誉 , 另一方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折旧来虚增未来利润 。在收购MCI时 , 世通将MCI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141亿美元减为107亿美元 , 虚增了MCI的商誉34亿美元 。根据MCI的会计政策 , 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 。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 世通可以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 , 每年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分40年摊销 , 每年约8500万美元 。从1999年到2001年 , 在每年折旧7.8亿美元和摊销8500万美元商誉后 , 世通每年都将税前利润虚增约6.95亿美元 。利用会计标准的变化 , 世界通信公司进行了巨额冲销 。最后 , WorldCom将收购MCI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 , 并在40年内摊销 。近五年来 , 世通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0%左右 。高额的商誉已经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负担 。正因如此 , 世通将会计准则的变更视为“契机” , 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7月发布了142号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 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和使用寿命不明确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 而是改为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 。这一准则的颁布 , 让世通公司如获至宝 。在2001年的财务报告中 , 世通发布了2002年业绩将大幅下滑的预警 , 并计划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 。世通的高级管理层直言 , 世通每年可以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 , 因为142号准则不再要求摊销商誉和其他使用寿命不明确的无形资产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 , 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2年上半年 , 世通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聘请ErnstYoung对商誉进行评估 , 计划在第二季度确认150-200亿美元的商誉一次性减值损失 , 估值差异高达50亿美元 。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 , 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对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 得出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一文不值的结论 。全部核算后计划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这一估计是基于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的全额或大量减值准备 。可见 , 利用会计准则的变化 , 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大洗澡” , 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 , 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诀 。透视世通财务欺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