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如何形成的?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厄尔尼诺,原意为“厄尔尼诺” 。它用于指示从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经赤道东太平洋到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异常变暖 。在正常年份,这个地区盛行向东的信风 。赤道东风应力将表层暖水输送到西太平洋并在西太平洋积累,从而导致那里的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 。在东太平洋,在近海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向近海漂移,导致海水水质不断发散,海平面降低,低层冷水上升流,导致此处海面温度降低 。上升流的冷海水营养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鱼类的丰富也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很多 。由于海水温度低,水温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适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但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潮湿 。当东移信风异常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强,降水异常偏少;而在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高,降水异常多 。这是拉尼娜事件 。但每隔几年,向东的信风减弱,西太平洋冷水上涌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回流到东部,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和海面水温上升,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域由冷洋流变为暖洋流 。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不再冲上海面,导致当地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量鸟类也因饥饿而死亡 。形成严重的灾难 。同时,原本干旱的气候转变为多雨的气候,甚至引发洪水,这就是厄尔尼诺 。
强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可能引发哪些次生危害?
中国气候趋于变暖,南方降水异常增多,这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有些人认为厄尔尼诺现象近年来似乎在增加?事实并非如此 。据有关部门资料分析,20世纪50-90年代共出现14次厄尔尼诺现象,21世纪以来共出现5次厄尔尼诺现象 。相比之下,21世纪并没有所谓的厄尔尼诺增加 。但也有专业人士表示,未来厄尔尼诺现象会增多,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厄尔尼诺的概念之前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变暖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东南信风和地球自转速度 。其中,东南风实际上是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 。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盛行东南信风 。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下,太平洋海水由东向西运动,有利于东西太平洋维持一定的正常水温标准 。但如果东南风减弱,东西太平洋的水温就会东高西低,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地球的自转速度其实是东南风引起的,东南风使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升高 。地球自转速度一般保持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可以使东南风适度增强 。但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东南信风就会相应减弱,于是就会出现上述东太平洋水温高于西太平洋水温的现象 。专业人士对比了20世纪厄尔尼诺的数据和21世纪至今的数据,发现21世纪以来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并没有增加,但未来也不一定 。055-79000杂志认为,未来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强烈,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当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将被破坏,恶劣天气将越来越频繁,包括厄尔尼诺现象 。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用它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持续异常降温的现象(海水表面温度连续6个月以上低于气候平均值0) 。5以上 。拉尼娜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通过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迅速上升,直接导致这一地区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出现异常多雨天气,引发洪水,同时减少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导致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出现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经常导致巴西东北部和非洲东南部干旱,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热带风暴,并导致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对我国气候的主要影响是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盆地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至河套地区少雨干燥 。拉尼娜正好相反 。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两次严重厄尔尼诺事件中,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厄尔尼诺的强度不会有太大变化,但伴随厄尔尼诺事件的旱涝风险会增加 。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海洋气象专家认为,在正常年份,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 。相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夏威夷大学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5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与地球两个运动板块边界上地震的周期性现象密切重合 。一些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一种叫做南方涛动的全球气候变化系统有关,这种系统会影响南半球的信风 。中国科学家研究了1950年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数据,发现只要地球自转的年变化迅速减缓两年,且数值较大,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因此,他们认为“厄尔尼诺”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利用航空技术、水下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来研究“厄尔尼诺”,并从地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厄尔尼诺”的机理会被揭示出来 。
文章插图
厄尔尼诺如何引起气候异常?
被称为“怪物”的厄尔尼诺效应的成因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每隔3~7年,总有一股暖流从其潜伏的东南太平洋冲入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冷水中,造成灾难性后果 。厄尔尼诺暖流历史悠久,至少在一万年前就出现了,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另一种观点认为,1957年、1963年、1969年、1976年、1981年和1983年这6个厄尔尼诺年中,有5年与木星对应的地球赤道有关 。另一种观点认为厄尔尼诺的直接原因与南半球风带的变化有关 。不管它的原因是什么,厄尔尼诺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每次厄尔尼诺出现,海洋生态就会失去平衡,传统的季风和洋流就会被打乱,导致气候异常 。秘鲁是世界上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大受害者 。1925年春,暖流涌入秘鲁冷水区,海水温度急剧上升,海洋表面温度上升3 ~ 5 。大量的冷水鱼因为不能适应热水环境而死亡,死鱼一时间漂浮在海面各处 。20世纪60年代,秘鲁的渔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年产量超过10亿吨 。然而,1972年和1982年的两次暖流导致年渔获量降至1/2以下,最严重时还不到1/5 。1983年厄尔尼诺导致美国洪水泛滥,落基山脉被大雪覆盖,墨西哥降雨量增加1.5倍,加州降雨量增加3倍 。猛烈移动的罕见东北飓风造成了异常环流,使夏威夷的农作物和建筑物损失了2亿美元 。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也给厄瓜多尔和秘鲁带来了灾难性的洪水,给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带来了干旱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了12次重大的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不能解释所有的气候异常,有些是干旱的,有些是多雨的 。根据我国历史资料,厄尔尼诺年北部通常多雨,但1983年和1987年厄尔尼诺年北部干旱 。1963年厄尔尼诺年,海河流域洪水泛滥 。
厄尔尼诺现象的活动周期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即海洋和大气系统中动力过程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厄尔尼诺事件周期一般为2 ~ 7年,平均每3 ~ 4年一次 。厄尔尼诺发生时,其强度和持续时间因当时的情况而异 。从1982年到1983年,通常比较干燥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大量增加,夏季南美洲西部出现异常暴雨 。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遭受洪水袭击 。厄瓜多尔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冲垮堤坝,淹没农田,导致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沿海道路被淹,内华达等5个州的洪水和泥石流高达9米 。太平洋西侧,澳大利亚干旱引发丛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 。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发生森林火灾,波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大火产生的浓烟中断了马来西亚的航空运输,迫使三个州实施配给供水,新加坡的高温是35年来最严重的 。据统计,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可达整个热带太平洋东部至中部 。1995年对墨西哥来说是多事之秋 。从年初到5月,几乎没有下雨,造成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全国有近2.6万平方公里耕地不能按时播种,大量牲畜死亡,森林火灾频发 。到5月,13.2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烧毁 。1997年3月以来,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面异常升高,到7月,海面温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在一些地区已经显露出来 。许多迹象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经结束,开始向温水期转变 。厄尔尼诺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1998年 。厄尔尼诺现象
文章插图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的影响何在?原因何在?人类如何面对保护自然环境?
指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和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厄尔尼诺’的意思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太平洋海岸附近,多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一般来说,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较低 。这种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梯度变化,与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状态 。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西太平洋暖空气流随雷暴东移,使整个太平洋海域水温偏暖,气候异常,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温暖的赤道海水大规模自西向东移动 。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岸暖水沿厄瓜多尔、秘鲁沿海南下,水温异常偏高,最高比常年偏高5至6 。由于暖水区向西迅速扩张,热带多雨带也南下 。原来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剧增,河水泛滥;处于雨季的西赤道太平洋干旱少雨 。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之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的意思 。拉尼娜现象的特点是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明显变冷,并伴有全球气候异常 。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变得异常寒冷是一种现象 。赤道太平洋从北纬5度至南纬5度和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的平均海表温度分别有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值0.5,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概念图2 。走近厄尔尼诺-对其成因的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影响大气的状态和变化?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从1985年开始历时十年 。其目的之一是通过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提高对厄尔尼诺和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 。中美科学家还开展了“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项目 。现在已经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两侧盛行稳定而强劲的偏东信风 。它将温暖的表层水吹向南美沿岸,向西流动,在赤道西太平洋堆积,其海面比东侧高出30-40厘米;与此同时,为补偿向西的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称为上升流区)也出现在南美洲沿岸 。湖中的海水来自深层,富含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更显著的是它的温度相对较低,所以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形成了西暖东冷的水温分布格局 。对大气层来说,海水就像一台热机 。西部海温高,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部;在东部,当海温较低时,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方(即东南信风),从而在赤道上空形成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 。一年四季,由于下行流的盛行,赤道太平洋东岸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区 。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纬00-100范围内的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靠近冷水海岸的秘鲁和智利的年降水量更少 。相反,在西方
但不知什么原因,偏东气流减弱,大大减弱了中东和太平洋深层冷水的涌动 。甚至由于赤道附近的西风气流,原本积聚在西部的温暖海水回流到东部,将水温更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着秘鲁寒流的方向吹向南方,使秘鲁的寒流变成了暖流 。这种平静而不稳定的暖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原有的海温分布格局被破坏,西太平洋海温减少,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加 。当气温升高高于0.5并持续数月至半年,就形成了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通常,变暖不仅发生在海面,有时它可以影响200米的深度 。1997年厄尔尼诺之后,观测到太平洋中东部的暖水面积扩大了300% 。12月,太平洋中东部水温较常年偏高5 。海水温度的异常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威克环流 。为什么温度升高0.5是不正常的?海水比热高,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所以浩瀚的海洋通常被认为是大气的重要热库 。据计算,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0.1所用的热量足以使5000米以上的大气温度升高6 。赤道太平洋海域占全球海域面积的1/4,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会立即影响威克环流的强度和方向 。自然界中,持续的上升气流意味着持续的水汽凝结和强降雨,而持续的下降气流则对应着晴朗和干旱 。因为南美海岸暖区附近以前盛行的向下流动区域变成了上升流对流区域,所以异常多雨和洪水 。干旱地区多年积累的花朵和种子在雨中绽放,沙漠一下子变成了绿洲 。在西部,印度尼西亚、希兰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雨林,由于海水温度降低,导致气流上升,对流减弱,导致降雨量明显减少,导致干旱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尼前几个月发生了火灾 。同时,在海洋中,随着上升流的减弱或消失,水中浮游生物急剧下降,鱼类因食物锐减而死亡,以鱼类为食的海鸟饿死或成批迁徙 。比如1925年厄尔尼诺期间,秘鲁不仅有大量的鱼类和鸟类死亡,3月份还观测到394.4毫米的降水,而这里前5年的总降水量只有17.9毫米,还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 。一般形成于冬春季节,结束于次年冬春季节,持续一年左右,平均2-7年一次 。大小在过去100年里发生了30多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3次ENSO事件,1997年为第14次,这是近10年来第4次强ENSO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每个症状和温度异常升高的位置都不一样 。最初是什么导致了东风气流的突变?可惜这个面纱还没有完全揭开 。我国有专家提出,地球的运动和一些内部变化,如自转速率的不断减速、太平洋火山的喷发、海底地震和太阳活动等,都可能引起厄尔尼诺的形成 。除了这些‘纯自然因素’,是否与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有关?这些推测需要进一步论证 。然而,太平洋中部信风的减弱是厄尔尼诺形成的直接原因 。每年的10月到3月是南半球的夏天 。南半球的水温普遍变暖 。向东的赤道逆流加强 。此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南移,东北信风穿过赤道,被南半球的旋转偏向偏转成西北季风 。西北季风减弱了秘鲁西海岸的近海风——东南信风,甚至形成西风气流 。结果是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显示了不同波动在海洋能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海洋中的波,称为罗斯贝波,从赤道附近异常温暖的海面向西传播 。当它到达海洋的西部边界时,它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 。这种波动向东传播,抵消或改变了海温异常的原始迹象,并导致冷却事件的发生 。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周期所需的时间是由这些波的传播速度决定的,大约需要2年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由海洋动力学驱动的,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温度决定的(反过来大气变化会加强海表温度分布),而海表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所以上述简化模型所代表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以预测的 。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尼、澳大利亚等西太平洋国家容易发生干旱,而秘鲁、厄瓜多尔等南美沿岸国家则有暴雨 。相反,当拉尼娜发生时,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洪水,而秘鲁和厄瓜多尔则容易发生干旱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上升 。最近10年厄尔尼诺现象频率加快,导致上世纪最暖的3年是在1990年之后,其中1998年是18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短短17年间,先后发生了6次厄尔尼诺事件和3次拉尼娜事件 。其中,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是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给拉美、亚太和非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初步估计给世界经济造成了250亿美元的损失 。而且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中国的气候也有很大影响 。如1998年夏季6-8月,中国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特别是长江流域连续暴雨,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据统计,1998年,中国29个省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3亿人,死亡3656人,倒塌房屋733万间,损坏房屋137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54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2亿元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中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夏季主季风雨带偏南 。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到河套地区少雨干燥 。拉尼娜正好相反 。厄尔尼诺年秋冬,北方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南方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冬天,青藏高原白雪皑皑 。拉尼娜秋冬季,我国降水分布北多南少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经常出现冬暖夏凉的情况,尤其是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气温较低,发生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中国容易出现冬冷夏热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热带和东太平洋海温的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的多雨甚至洪涝灾害 。它还减少了热带西太平洋的降水,导致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经常导致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北美洲的暖冬,以及南美洲潮湿多雨的冬季 。也与日本和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低,日本和中国的降水有关 。此外,厄尔尼诺往往会抑制西太平洋的热带风暴,但会增加东北太平洋的飓风 。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程度和力量比厄尔尼诺小 。
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降雨较多,但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阿根廷、赤道非洲和美国东南部容易发生干旱 。简单的“厄尔尼诺”现象 。表现:南美洲东、中太平洋(秘鲁、厄瓜多尔)赤道海域海水异常变暖,向东流向南美洲西海岸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圣诞之子”的意思),因为它多起源于每年圣诞节前后 。国际公认的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标准是,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平均温度连续3个月以上高于平均值0.5以上,即使海水温度异常 。原因是海水比热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所以广阔的海洋通常被认为是大气的重要热库 。据计算,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0.1所用的热量足以使其上方5000米的大气温度升高6 。赤道太平洋海域占全球海域面积的四分之一,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2.规律性:厄尔尼诺现象大约每3至7年发生一次,其活跃期通常持续1年以上 。在此期间,反厄尔尼诺现象时有发生(即3354拉尼娜现象导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变冷) 。3.影响:(1)全球气候异常 。扰动海流格局和大气环流的厄尔尼诺,使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强 。南太平洋东部及其沿海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 。太平洋西部变得干旱少雨,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极其干燥 。(2)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暖流在西流过程中与黑潮暖流(即日本暖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 。黑潮暖流是一股横跨太平洋的暖流,来自日本附近,通常向太平洋东部输送巨大热量 。它向北移动,导致北部海域水温上升,北半球温度上升 。(2)海洋生物灾害 。秘鲁渔场附近水温上升,上升流变成下升流,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197233541973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和中部以及南美洲西海岸的表层水温比正常值高4,导致秘鲁鱼类大量死亡或南移,导致大量以鳗鱼为食的鸟类死亡 。各种生物的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腐烂发臭,海水是黑色的 。(3)特大风暴潮灾害 。海洋学家多年来发现,严重风暴潮灾害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直接关系 。(4)全球鼠疫流行 。厄尔尼诺现象扰乱了原有的全球气候格局,诱发了一场自然灾害,导致了一些生物的迁徙,从而诱发了一些流行病在全球的蔓延 。1993年,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的登革热和流行性瘟疫在波多黎各、中美洲和巴西北部肆虐 。1994年孟加拉国霍乱流行、南美肝炎流行、美国马萨诸塞州东方马脑脊髓炎蔓延都与厄尔尼诺有直接关系 。(5)相关经济损失 。1973年厄尔尼诺期间,秘鲁凤尾鱼大量死亡或南移,导致大量以鳗鱼为食的鸟类死亡 。这一年,秘鲁的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 。出口下降,渔民没有收入,渔民大量失业 。以凤尾鱼(沙丁鱼)为原料的鱼粉行业陷入萧条,工厂倒闭,鱼粉行业价格快速上涨 。世界各地使用鱼粉作为饲料的制造商不得不改用大豆作为饲料 。结果,大豆价格飙升,甚至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也是如此
【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最强厄尔尼诺如何 撩 动全球,超强厄尔尼诺】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6.5亿美元;同时造成印尼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造成400人死亡,损失30亿美元 。从1997年到1998年,厄尔尼诺在全球造成了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4.对我国的影响:(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偏南,华北少雨少旱 。1997年华北主汛期降水是46年来第二个少雨少旱的年份 。(2)长江中下游梅雨日期偏晚 。(3)厄尔尼诺年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类型容易出现北方少,南方多 。(4)中国经常出现暖冬 。(5)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风暴和台风较常年偏少 。5.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1)太平洋赤道信风减弱可能是厄尔尼诺产生的重要原因 。(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减缓可能是厄尔尼诺形成的重要原因 。(3)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可能是厄尔尼诺的重要成因 。6.启示:(1)人类认知的不断进步 。当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从简单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再到异常气候的信号,视野在不断拓展,知识在不断深化 。起初,秘鲁渔民在陆地上看到海洋生物的暂时消失、鱼类的死亡和沙漠中的生机,给温暖的洋流起了“厄尔尼诺”的美称 。但根据目前的统计,每次厄尔尼诺带来的损失都有数百亿元,但我们并不能马上对“暖冬”是褒是贬做出明确的判断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人们还注意到,厄尔尼诺期间,暖流取代冷水,直接导致浮游生物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鱼类减少,以鱼类为食的鸟类死亡或迁徙,鱼粉和鸟粪减少,肥料和动物饲料(鱼粉)短缺 。因此,作为饲料替代品的大豆和依赖饲料的鸡禽价格飙升 。例如,1982年厄尔尼诺现象两年后,秘鲁的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而日本和美国的大豆价格上涨了3倍多 。如果我们考虑到菲律宾干旱导致的椰子价格上涨,以及肥皂和洗涤剂材料的短缺,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地球系统,一个包括大气、海洋、生物等等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和研究这一系统中发生的厄尔尼诺等各种现象 。就此而言,是地理学家的优越性 。7.全球变暖的好处:(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更加丰富,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霜冻期缩短 。将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复种界限向北推移,有利于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方寒地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提高农作物最终产量 。(2)可以使全球粮食高产 。对于许多处于季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得到湿润和温暖,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拉尼娜造成了数千年的极度寒冷 。专家预测今年冬天中国的气候 。拉尼娜简介: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从2008年初南方的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并没有消失 。时代——今年夏天,不仅是中国,美国东部、欧洲乃至整个北半球几乎都经历了近年来最热的夏天,但入秋后,气温又开始骤降 。一些气象学家预测
推荐阅读
- 脸上斑怎么能去掉 脸上斑如何去掉,脸上斑怎样去掉
- 处理问题 日语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错误 日语,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错误 日语作文
- 成人练字如何纠正错误 成人练字如何纠正,成人练字如何纠正字体
- 成龙脊椎骨摔伤如何治疗
- 如何计算摄入量和消耗量 如何计算摄入量,如何计算摄入量和消耗量 公式标准体重乘活动量
- 如何保证安放冰箱时有利散热的措施 如何保证安放冰箱时有利散热,如何保证安放冰箱时有利散热的方法
- 如何查询一个人的资料所在地 如何查询一个人的资料,如何查询一个人的资料信息
- 说话的技巧论文 如何成为说话高手论文,如何成为一名说话高手论文
- 如何做袖珍本子视频 如何做袖珍本子,如何做袖珍本子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