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1642年,松锦决战 。
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 。
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 。
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生,洪承畴的后半生更为神秘,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
神秘的投降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拒绝招降,只求一死 。
皇太极并不急,他深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先把洪承畴的状态调一调整,由慷慨赴死模式调为从容就义模式再说 。
皇太极将洪承畴关了起来,慢慢来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随后,陆陆续续有投靠满清的汉人,包括一些洪承畴以前的下属,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怼了出去 。
处理过纠纷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处于敌对情绪的人,先让他骂一骂,情绪发泄出来了,后面有可能“好好说话” 。
随后,范文程出场了 。
见到范文程,洪承畴继续大声怒斥,发泄怒火 。范文程也没有回怼,也没有提什么招降的事情,先和洪承畴聊起了古今之事,谈天说地 。
整个过程,范文程都没有劝降,他只是通过谈天说地来观察洪承畴 。
回去后,范文程汇报:洪承畴可以招降!
原因是:在聊天过程中,曾有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衣服上 。洪承畴“屡拂拭之” 。
对衣服都如此爱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洪承畴并非不想活了,不过是心理上仍不能割舍忠孝思想而已 。
那么,如果新恩能盖过旧恩,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就能被搞定了 。
随即,皇太极对洪承畴倍加礼遇 。
功课作足,皇太极出场了 。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来见洪承畴 。
洪承畴继续大义凛然,不肯下跪 。
皇太极不做计较,只是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亲自解下身上貂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
洪承畴被“搞定”了 。
次日,洪承畴带着祖大寿等人,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
由于洪承畴投降实在出乎意料,因此,各类材料对这个过程说法颇多、浮想联翩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最离奇的说法是:皇太极宠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以美人计“搞定”了洪承畴 。
之所以“美人计”这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大行其道,还是因为世人实在难以理解洪承畴为何投降 。
洪承畴投降之因:从容就义难
当时,没有人相信洪承畴会降敌 。
崇祯甚至判断他必死,已经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 。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洪承畴平日的言行,颇有忠臣之样 。
后来,大清定天下,洪承畴的母亲以大义怒斥洪承畴 。有母如此,可见洪承畴自小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乏忠义思想的 。
正因如此,洪承畴初被俘时,确实大义凛然,只求一死 。
然而,一旦被关押,时间慢下来,一切又不一样了 。
从容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
热血沸腾,气血上头,将一些情绪压倒一切,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死了就死了,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
然而,要想从容就义,冷静下来了仍然选择死亡,就要有真正的信仰了:你真的愿意为了这件事情,放弃所有一切吗?
洪承畴受过忠义教育,有忠义之情,见到手下兄弟多战死,自然有慷慨赴死之情,然而,忠义并非他深入骨髓的信仰,他还有许多不甘心的地方 。
洪承畴很有才干,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他的方略几乎平定了起义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即便是这场失败的松锦决战,也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多加干涉,强迫他急进兵才为敌所趁的 。
被俘后,皇太极派了一些先投降的人来劝降洪承畴,既是让洪承畴“发泄”,也是给洪承畴展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人都不如你,在我大清都得到重用了 。如果你洪承畴投靠大清,还怕没有一展雄才的机会吗?
范文程与之谈古论金,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范文程必然夹带了私货:大清绝非一般“胡虏”,大清天子也与古代中原天子并无二样 。
最后,皇太极出马,宽容大度,不计较其他跪拜,只是嘘寒问暖,表现如同古代贤君,
又解衣披裘,以示爱惜之情 。
如此,满清皇帝的“新义”,盖过了大明天子的“旧恩”;满清君臣生动的新气象,压住了抽象的华夷之分;为满清重用,一展雄才的个人愿望,消解了为大明效死的气节 。
洪承畴,降了 。
沉默的两年
刚投清的几年,洪承畴表现得异常沉默 。
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 。
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 。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 。
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 。
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 。
定鼎之策
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 。
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
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
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 。
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
这才是高手的方略!
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
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 。
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
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 。
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 。
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 。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
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
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 。
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 。
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 。
救火队员
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
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 。
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 。
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
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 。
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 。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 。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
两个大“坑”
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 。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 。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 。
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
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 。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 。
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 。
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 。
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 。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 。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 。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
为什么骂吴三桂没人骂洪承畴?崇祯皇帝为什么砍断女儿手臂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
至于“以汉人养旗人”的提议,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
明代养大量的皇家宗室,这些宗室不必干活 。后来,这些宗室膨胀到百万,其岁给超出了大明一年的田亩赋税总收入,成为大明的沉重负担 。而且,关键是···这些被养的宗室后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屏藩大明 。
这些情况,曾为大明重臣的洪承畴全部看在眼里呀!
再者,“以汉人养旗人”,短期来说,最得利的是满洲旗人呀!关他洪承畴什么事情呢?他提出这个方略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捞呀!
这个提议,莫名其妙!
吴三桂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两个意见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两个超级大坑 。
洪承畴有雄才 。无论是为明效力,还是为清效力,他都有出众表现 。
洪承畴的人生不缺乏故事,无论是降清时神秘的“大玉儿美人计”,还是后来与吴三桂的“养寇自重”说,都令人浮想联翩 。
客观的说,明清易代之际,他确实为天下快速稳定做出了贡献 。
然而,大明的叛臣,大清的“贰臣”,只此两点,终究让人对他尊敬不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