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方法 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的发展

什么是美学
对美学的认识?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它是一门非常高深而纯粹的学问 。爱美是人的天性 。每个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赋 。审美和审美根本是两回事 。美学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而美学是对这种现象的哲学探讨 。美学原本属于哲学,后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学术上看,美学是跨学科的,涉及哲学、人类学、艺术等学术范畴 。作为研究,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尤其是哲学基础 。但现状是,美学无处不在,数量庞大的美学研究团队和美学著作、文章让人望洋兴叹 。有服装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 。各种大美学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小美学,比如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 。似乎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吃美学”和“诠释美学” 。但是读这些美学著作,除了一些美学术语和概念,根本看不到哲学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甚至写过很多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一无所知 。有些美学作品只是简单的讲一些简单的现象及其经历,而借用美学的表象,其实一点深度都没有 。下面是我对实践美学的理解 。在我看来,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美学思想 。与国内其他美学流派相比,它最具理论解释功能,但也存在严重不足 。我认为弥补实践美学不足的关键并不在于“超越”或“否定”它3354任何想要超越和否定它的美学学者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而不是依靠“超越”或“否定”的舆论来迫使实践美学“撤退”3354而是实践美学本身的学科定位:是社会科学美学指导审美实践还是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当前,实践美学具有科学性 。比如,实践美学的科学性在揭示审美发生规律方面是不可替代的 。在对文化审美价值生成的解释中,也有解释力 。当然,要适当限制“本质权力对象化”导致的“泛美主义”(详见下文) 。但就实践美学的整体学科特征而言,我个人认为更接近思辨美学 。美学中不仅有积累、有意味的形式等难以证明或证伪的思辨概念,而且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也成为以实践为本体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石 。这使得实践美学所揭示的美的本质和规律也存在很大的审美阐释盲区 。当然,对于思辨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缺陷,或许这正是其纯粹学术品格的体现 。比如视觉对称的美,只来自于人眼的结构,显然没有知识的深度 。但如果用思辨的语言来解读为“有意义的形式”、“自然生成于人”或“实际的劳动创造”,显然要深刻得多 。然而,这对于正在走向科学的实践美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但不是靠修补现有体系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构建新的体系,充分揭示“美的规律” 。这个很难 。作者从事社科美学研究,只知其然,知之甚少 。他花了差不多15年的时间才掌握了“美的规律” 。所以,看到有些老师能在一篇论文中揭示美的规律,并且拥有真善美的全部规律,我只能羡慕,也只能自惭形秽,就像福楼拜对乔致桑说的[7] 。
从价值属性谈审美价值,从价值科学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朱立元老师所指出的,实在不是什么新的美学理论;但引入价值概念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也是事实 。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在于美学本身,而在于价值研究 。几十年来,哲学界经过对价值科学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与两千年前柏拉图的“美是罕见的”相同的结论: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最麻烦的领域之一”[8] 。我这样说,绝无否定价值美学的意思,只是说美学学者在应用价值这个概念时,应该更加谨慎 。比如,卢梅林关于价值是“事物的物质属性”的观点,在今天的价值学研究中,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 。否定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说法”,而是因为它的理论本身难以自圆其说 。它和商品价值一样,“连一个天然的物质原子都没有”[9] 。怎么能说是“事物的物质属性”呢?朱立元老师认为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这是当前哲学界的普遍看法 。我认为价值的本体论本质是一种系统属性,一种结构性的、后天获得的系统品质,比如商品价值,它只存在于商品交换体系中 。当然,不同的价值理论是可以共存的,它们的争论不属于美学的范畴 。无论我们引入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关键是要解决美学的理论困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也不应该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生前虽然在普通语义学中使用了“价值”这一概念,但他从未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过“价值” 。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学的价值 。这与西方学术史上哲学“价值科学”的诞生晚于经济学“价值科学”基本一致 。所以,鲁老师所谓的“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视野中”是不严谨的 。但朱立元老师引用的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的“经典语录”也是错误的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来源于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要的外部事物的关系 。因此,它也是一种‘价值’的概念”[10],这不是马克思的原话,而恰恰是马克思转述了他要反驳的瓦格纳的观点 。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种“误读”,早在十多年前就由郝先生首先发现并予以纠正 。后来李德顺先生在他的《价值论》中做了详细的考证 。马克思之所以不同意把“商品价值”这个概念作为这种“价值”,原因很清楚,因为这种概念“价值”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推导出来的一个等价概念 。瓦格纳试图利用这种演绎,把“商品价值”变成商品“使用价值”的衍生品,以抹杀“商品价值”的特殊社会本质 。所以,这种表述无论多么符合我们对价值的理解,都不能作为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定义[11] 。但十几年来,由于学科之间的差距,美学界有些人习惯性地引用它作为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 。这里顺便更正一下,以免进一步误读 。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实性 。李德顺老师本人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对“价值”的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属于价值“效用”论 。因此,上述“误读”并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论述以及对吕梅林先生的批判 。正如朱老师所指出的,鲁老师也认同价值“功利”论 。鲁老师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效用”论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既不能涵盖作为“特殊”价值的“商品价值”,也不能充分说明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 。
一些学者在用功利价值讨论审美价值时,甚至陷入了阐释的怪圈:客体具有审美价值,因此可以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客体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 。这样的“美学研究”正如赵所说是“无用的” 。同时,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超功利的,这也是美学各流派的共识,功利价值是指事物的功利价值 。功利价值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审美价值,但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 。正因为如此,价值“功利”论使我对审美价值的系统研究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因此,受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的启发,我提出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效用价值并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众所周知,人类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是具有既定实践目的的自觉意志行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客体和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客体的文化价值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类创造性的有目的的努力,体现了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创造了不同的对象的文化效用价值 。另一方面,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认,体现了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同一性质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并形成了客体的文化价值 。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于主体的效用价值,也不完全等于主体或客体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而主体的文化价值被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被客体的文化价值所确认 。所以,两者是完全等同的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里所谓的“文化价值”,是被物“对象化”和“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 。也源于《巴黎手稿》,应该是科学实践美学中的一个应有概念,因为它既是对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描述,也是对文化审美价值客观性的一种解释 。的确,人们在欣赏实践对文物的创造时,主要欣赏的不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是它的主观创造性 。——人类的力量、技术、知识和智慧 。虽然很多文物没有了实用价值就会失去审美价值,但一件文物的审美价值与其实用价值并没有直接关系 。那些把名家模仿得够真的赝品,并不影响国外观众的审美效果,但在专家眼里,它们一文不值,因为它们缺乏人类最珍贵的文化原创性 。当然,“文化价值”概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克服实践美学固有的理论阐释盲区和误区 。这不仅是因为前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12]不能用它来解释,也是因为所有的文化对象都有文化价值,但显然不是所有的都有文化审美价值 。这的确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理论短板 。就连坚持实践美学的杨恩焕老师也承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实混淆了“物质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但也认为“这个命题并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13] 。事实上,正如实际的物质实践和审美实践之间没有鸿沟一样,文化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之间也没有质的绝对区别 。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价值的数量或程度上 。这种数量或程度上的差异,是制约文化价值向文化审美价值转化的价值鸿沟或价值尺度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化实践在创造水平上千差万别 。即使同一个主体在同一个专业领域执业,主体的文化价值创造或实现的水平也从来不是每次都一样的 。就像同一个木匠做的家具,技术难度和技术水平总是有差别的 。同人小说在形象塑造和语言表达上各有利弊
这些客体所物化的主体的创作本质或客观实现的文化价值水平明显不同 。审美价值作为对人的创造本质的肯定,只能以价值实现水平最高的对象为审美对象 。作为创作者本身,木匠和作家通常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异,他们自己也总是把那些水平最高的作品视为“杰作”,视其为美 。而那些主食货和大刘的作品,普通价值实现层面的对象,创作者自己是不会美化的,也不会觉得它们很美 。这样,无论具体情况如何,都有一个以实现高价值为目标的审美价值尺度,远非普通水平或平庸水平 。高价值的实现水平与普通价值的实现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我所说的“文化审美价值距离”,这是制约文化价值生成文化审美价值的客观因素 。简单概括就是“难美”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产生的“泛美主义”可以被这个概念消除 。参考:http://iask.sina.com.cn/b/3118983.html?来自=相关
美学是如何形成的?
美学这门学科是怎么产生的?众所周知,美学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西方在东方与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 。但西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思想概念 。同时,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首先西方指的是古希腊,然后是古罗马帝国,再到英法德主导的现代欧洲,最后是美国,和欧洲大陆不一样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历史显示了时代的区别 。它意味着时间的中断 。这样,一个阶段从另一个阶段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 。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五个阶段 。每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 。审美也是如此 。1.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源泉和摇篮 。严格来说,古希腊没有现代美学,但在一些哲学思想中有大量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 。在古希腊,问题是从不同于“混沌”的“秩序”来讨论的 。“秩序”是宇宙,是世界,是整体 。这就规定了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 。总的来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发展阶段 。2.中世纪的中世纪美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包含在其他思想中 。中世纪思想的主题是上帝、世界和灵魂 。从而形成了理性神学(目的论)、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 。人们在讨论上帝、世界和灵魂的时候,也涉及到美的问题 。它的主要人物是普洛丁、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3.只是到了近代,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即感觉主义才开始诞生,美学由此开始了新的历程 。作为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加顿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它是自由艺术的艺术,是低级知识的科学,是审美思维的自觉和类比的艺术 。他把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 。完美不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虽然法国、英国等许多民族国家的美学都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如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但只有德国的唯心主义美学(俗称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堪比古希腊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 。美在这里被理解为主体的自由 。虽然它是作为感性出现的,但它是由理性规定的 。现代美学主要包括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那么海德格尔已经走到了现代存在主义思想的边界 。因此,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正好形成了存在的主题 。但是现代哲学美学怎么能从传统哲学美学中分离出来呢?传统美学之初,古希腊没有美学,只有诗学 。与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不同,诗学的性质与创作、生产和给予尺度有关 。当然,诗学在这里还是由理论科学规定的,因为与创作和实践相比,理论的洞察力是最高的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感官”即美学的确立,诗歌创作才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所谓感觉就是“我感觉到客体”,这就形成了我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关系 。至于感觉本身,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这就是德国唯心主义所说的“确立” 。这个意义的确立,不仅规定了现代美学,也规定了现代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 。后现代美学后现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语言 。虽然现代思想中出现了语言的意识,但语言是由存在和思想直接和间接定义的 。
与此不同,后现代思想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因为它没有外在的规定,如语言分析和结构主义;同时也没有自己的规则,比如解构 。因为没有规定性,解构成了后现代思想的标志 。中国美学其实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 。美学在西方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感性尤为重要 。但是中国的审美不是用在感性的意义上 。同时,中国对美与艺术的思考并没有形成“知识学”,即知识的系统化表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体系 。这是中国美学史上找不到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说中国的审美,只是用的是极其宽泛的意义 。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思想,只要不是把美学定义为狭义的感觉论,而是可以定义为广义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 。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共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西方的美学来衡量中国的美学或者西化中国的美学 。中国美学广泛讨论审美经验,对美、美感、艺术都有不同的规定,但从本质上讲,中国美学认为美是“道之文”,美感是“天地大乐和”,艺术是“以文表道” 。这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主题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先秦时期虽然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但儒家的社会思想和道家的自然思想是其主干,奠定了中国精神的基础 。如果说汉代强调儒家(儒家经典),魏晋则崇尚道家(玄学) 。唐宋时期,出现了儒道禅的斗争与融合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陷入危机,终于走到了尽头 。面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危机,现代人在寻找中国思想的新的可能性 。有三条路 。首先是洋务派,试图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寻找灵感 。第二,复古派,尤其是新儒家,要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挖掘可再生资源 。第三,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拯救中国思想和现实的唯一真理 。这些思想路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相应地,美学也有三种趋势 。一是介绍西方美学;第二,它重构了中国的美学传统;第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美学问题 。

美学的方法 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的发展

文章插图
你如何理解美与美学的概念
学科设置的基础在于研究对象,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现象层面,包括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二是观念层面,涉及与文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后者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二是关于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据此可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和相应的学科:文学批评:研究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文艺理论:研究关于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文艺:研究关于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虽然三者之间不乏相互牵连和渗透,但三者的基础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们必须保持各自的中心领域,而不是相互交叉和替代,它们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进步的有序的学科阶梯 。三者之和可称为“文艺学”,在学科层面与“美学”并列交叉,两者重叠的地方就是“文艺美学” 。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文艺美学包含在美学中,相当于艺术哲学,美学的其余部分是审美哲学 。另一方面,“文学美学”包含在“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剩余部分 。不难看出,这个定义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与西方的学科体系相比,它增加了一个“文学理论”的层次,使其学科体系更加合理和完整 。与前苏联的学科体系相比,这里所说的“文学理论”并不是最高的学科,它比“文学美学”低一个层次,它的逻辑终点构成了“文学美学”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这里所说的“文艺学”,不足以作为包括“美学”在内的学科总称 。它只是研究文艺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等于“美学” 。因此,“文学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哲学”,不仅在这一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文学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哲学思辨味道 。其作用、意义和地位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其学科设置的正当性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
浅谈谈何谓美学.
美学是哲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美、艺术和审美经验 。虽然美学的产生和形成很早,但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著作问世,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是审美意识,然后是美学思想,最后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和确立 。(独立于哲学和文论)康德理论体系、哲学内容和美学立场的简化图式:哲学:1 。逻辑——纯理性3354思想3354真理2 。伦理——实践理性3354意志3354善3 。美学3354判断力3354情感——美结论:美学与逻辑(或认识论)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知识体系:1 。人文【文学艺术,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 。),历史];二 。社会科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三 。自然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 。).美学的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和美的规律(代表人物:柏拉图);艺术(代表人物:黑格尔);审美体验与审美心理: 。人自身的审美体验(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中国教师李泽厚),。审美心理活动(美学=审美心理学)费希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阿恩海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代表人物:蒋孔阳)综合结论:一切体现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或活动” 。审美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纯粹客观的美,也不是完全由人决定的纯粹主观的审美经验和心理,而是“审美”的现象和活动 。“审美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关系即人的审美活动的现实发展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学科 。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泰勒斯,希腊哲学的鼻祖,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毕达哥拉斯:美学的源头,提出了净化、和谐、模仿等许多基本的美学概念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的人 。“哲学”就是“爱智慧” 。只有上帝是明智的,没有人是 。与上帝相比,人只能爱智慧,也就是爱上帝 。3354毕达哥拉斯的灵魂是一种和谐 。3354毕达哥拉斯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从多样走向统一,从不和谐走向协调 。哲学是思考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无论是音乐的和谐,还是事物之间的和谐,都是数的规定性 。智慧:对数字本质的把握 。3354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西方第一个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对数的哲学研究一个重要的美学结论和谐产生美 。音乐家的使命就是把这种和谐从天堂带到人间 。音乐的使命是让灵魂达到永恒的和谐 。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 。美德是知识 。美是事物功能的发挥 。美只是行为,美德是知识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美学,他们要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美;直到苏格拉底,他才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审美问题,为美寻求社会科学的解释 。3354朱光潜美是事物功能的发挥【目的论事物】美是相对的,没有永恒和绝对的美 。美适用 。一切都很好地服务于它的目的,那就是善与美,但如果服务不好,那就是恶与丑 。3354苏格拉底美是正义的行为【目的论人】一个充分实现了自我的人是一个充分发挥了自己功能的人,也就是一个具有善的人,也就是一个美的人 。
在这里,美不是一种正义的思想,而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
美学的方法 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的发展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美学"?
【美学的方法 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谈论美学的发展】简单来说,审美来自于对人与客体世界的情感关系的哲学思考 。比如我们面前有一尊佛像 。如果从考古学家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分析它产生的年代,是真是假;如果从信徒的角度来看,我们体会到的是它的力量和恩典,无论它是善是恶;如果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就不再关心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会是善意的还是辱骂的,而只是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变化,是美还是丑 。在这里,我们与佛像这一外在客体之间至少存在三种关系,由此产生三种认识:第一种关系叫认识论,第二种关系叫伦理学,第三种关系叫美学 。美学这个课题不是由艺术家提出的,而是由哲学家提出的 。说到底是哲学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