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一般来说,杜牧的这首《江南春》中的“南朝”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 。由于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所以在境内大修寺庙,到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这些所剩无几的寺庙在烟雨中隐隐约约,诗人以此借古讽今意味深长,实在是绝妙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南梁”这个朝代的历史 。
南梁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王朝中的第三个(前两个为宋和齐,后一个为陈),因为王朝的建立者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所以定国号为“梁”,又称“萧梁” 。
有意思的是,从公元502年萧衍建立南梁,到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陈,南梁的国祚一共有55年,而除了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之外,后面的7年则陆陆续续产生了十多位皇帝,可谓走马观花,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如果稍作总结,这段历史其实也并不复杂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话说梁武帝萧衍建立南梁以后,便立2岁的长子萧统为太子 。理论上讲,如果太子萧统能活到50岁,而且一生不犯什么错误,那么他就有机会继承皇位 。可惜的是,萧统逐渐因为一些小事与父亲梁武帝之间产生嫌隙,最后“只”当了29年太子便去世了,其弟萧纲继位为太子 。
梁武帝萧衍在位的48年里,前期尚能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将南朝的实力发展到了顶峰 。只不过有一句话叫做“盛极必衰”,南梁终究也没能逃过这个规律,由于萧衍晚年笃信佛法,不惜四次出家导致朝政荒废,而且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在国内广建佛寺劳民伤财,导致王朝内部社会矛盾深重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特别是在接纳东魏叛将侯景的问题上,萧衍的决策多次出现失误,以至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
公元548年,侯景在萧正德(梁武帝萧衍之侄)的暗中支持下率军杀入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被活活饿死,萧正德则自立为皇帝,侯景担任丞相 。次年,由于两人发生矛盾,侯景杀死萧正德,立太子萧纲为皇帝,是为梁简文帝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公元551年,侯景又废杀梁简文帝萧纲,改立豫章王萧栋(昭明太子萧统之孙)为帝 。三个月后,侯景索性取代萧栋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汉”,是为南梁汉帝 。
另一方面,梁武帝萧衍的几位儿孙纷纷起兵讨伐侯景,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争当正朔而互相攻杀兼并,导致南梁四分五裂 。最后,实力最强的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东下,在平定“侯景之乱”的同时也在江陵(今荆州)自立为皇帝,是为梁元帝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历史上普遍评价梁元帝萧绎为“学界巨人”、“政界侏儒”,是因为满腹经纶的梁元帝皇位刚刚坐稳,便开始挑衅北朝的西魏,妄想要求其归还所侵占的土地 。宇文泰一怒之下,派柱国于谨、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人领兵五万,攻入江陵,俘杀了梁元帝萧绎 。
梁元帝去世后,南梁又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由西魏(北周)扶持,立萧詧(chá,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为帝,历史上称为“西梁”或者“后梁”;另一部分由东魏(北齐)扶持,立萧渊明(萧衍之侄)为帝,都只能算是南梁王朝的苟延残喘 。
先说第一部分,萧詧建立的“西梁”基本上属于西魏(北周)的附属国,也正是得益于西魏(北周)的庇佑,“西梁”还能在南梁灭亡以后又续命了33年之久(最终为隋文帝废除)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第二部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陈霸先是发动兵变俘杀了王僧辩,废黜了萧渊明,然后改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皇帝,不久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南陈”政权,南梁由此正式灭亡 。
总的来说,后来南朝之所以被北朝所灭,南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 。正是因为“侯景之乱”导致的南朝分裂,才让北朝抓住机会侵占了南朝的大片领土,其中西魏(北周)侵占了巴蜀汉中之地,而东魏(北齐)则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 。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南梁怎么灭亡的?萧景琰是大梁哪个皇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不久,北周攻灭北齐,而取代北周的隋朝又攻灭了南陈 。从此,自东汉末年分三国以来,分裂了近三百年的中国又重归一统,一个影响后世千年的大唐盛世正在隋朝灭亡后向我们款款走来 。
参考资料:《梁书》、《资治通鉴》、《南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通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