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精神原来在易经中已有精辟论述 龙的精神

龙的精神(龙的精神在《易经》中已经有过精辟的论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 是炎黄子孙的情结 。作为图腾和崇拜的东西 , 没有一个形象能像龙一样给中华民族以精神寄托和希望 。在某种程度上 , 中华民族的血脉贯穿并延续着龙脉 。在古代的思想中 , 龙有飞翔的潜力 , 有大有小 , 有与时俱进的潜力 , 有造福黎民的潜力 。它是几种动物的主要特征的集合 , 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
但是 ,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自然历史、文化、文物的发掘 , 人们以前对龙的假设和《易经》对龙的解释受到了挑战 。本文根据现有的史料、已发表的理论和本人的推测 , 试图对龙的起源、龙文化以及龙与《易经》的关系进行阐释 。虽然是一家之论 , 但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一、天然石龙的发现
1993年11月 , 在宜川盆地勘探石油时 , 文史易学研究者翟先生在宜川县乡西岭龙头沟看到一只龙鸟 。后续拍摄过程中 , 长垣村南龙头沟北沟边有十几只龙鸟 。当用相机拍照时 , 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龙头形象 。由于距离太近 , 加上灰尘和杂草的遮挡 , 龙的形状并不容易分辨 , 但借助相机的微缩功能 , 巨型石龙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
水龙头总长约4.5公里 , 沟里有水 , 常年有水 。天然石龙就在龙头沟中段 。它的身体是石头做的 , 全身连贯 。它有各种各样的吻 , 牙齿 , 舌头 , 眼睛 , 尖牙 , 角 , 身体 , 脚 , 爪子和翅膀 。龙头朝西 , 龙尾朝东 , 尾巴藏在黄土里 。龙的肚子里有一条小石龙 , 是空想象和塑造的所有已知龙无法比拟的 。
据专家实地考察 , 天然石龙形成于300万年前 , 是地下水中碳酸盐的自然堆积 , 地壳变动形成的 。裸露部分长90余米 , 高9.5米 , 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逼真的天然石龙景观 。天然石龙所在的沟渠在当地一直被称为龙头沟 , 石龙所在的上方土地在民间被称为石龙地 。附近村庄有龙王屯(疑似龙王屯或王龙屯)和长源(或长阳)村 。
在天然石龙附近 , 还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刚文物 , 出土的文物有红陶鼎、锯齿石镰、石铲、细磨骨针等 。 , 还有西汉的空心砖 。在空韩信砖上 , 有一个带死印的龙形 , 其龙头特征与天然石龙大体一致 。
第二 , “龙”字的读音和字体都来自天然的石龙 。
自然石龙区位于距十三朝古都洛阳35公里处 , 东北五公里处是古代“中国”所在地周赧王的一座古城遗址 。在漫长的史前文明时期 , 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发现 , 每年春分前后 , 只要石龙一带响起新年的第一声“隆隆”雷声 , 就可以确定夏秋乃至一年的农业丰收成果 。
因为 , 根据先人的经验 , 只要新年的第一声雷在春分前后或刚好当天 , 在石龙一带响起 , 就会是一个好年景 。如果不到春分 , 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会响得早 , 夏秋会有渍水;如果在春分后听到雷声 , 夏天、秋天甚至今年都会出现干旱 。在以农耕为主的先民生活中 , 农耕季节和气候与农业收成乃至先民生存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以 , 先民们经过无数次真实准确的应验 , 从积累的天象知识出发 , 把当时的天象和原石龙这种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的天地生物的打雷现象 , 看作是天意的体现 , 把这种“隆隆”声看作是一种和谐 。在后来的《文字起源》中 , 人们根据石龙的形状造字 。“龙”字的音由此而生 。中国古代文明初期 , 当时的石龙形象是先民发现的 , 它的龙身一定比现在生动传神得多 。经历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风雨 , 如今的石龙依然如此传神 , 何况当时的情景 。
《甲骨文字典》中对“龙”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龙是“龙形的 , 其字多种多样 , 有其最典型的创造者 , 似巨口长身 , 其吻及身” 。后来演变成青铜器铭文“ ,  ,  , ”(见柯尊、多佑鼎、龙牧尊) , 再演变成篆书“” , 再演变成繁体字“龙” 。
根据古文字的形成规律 , 可以从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龙说起 。过去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 , 认为龙字的字首“辛”代表权力和战争 , 也有人说字首“辛”代表龙的号角 , 是开天的工具 。我们认为 , 前缀“辛”是石龙所在的河南伊川县萍萍乡大辛店(也叫辛店)村“辛”字的省略用法 , 表示龙的地理位置 。其他象形文字是石龙的形状 。其实龙字的原始写法是先民对天然石龙的描述 。将石龙的形状与古代的“龙”字对比 , 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关系 。石龙的形状很像甲骨文中的“龙”字 。它有一张巨大的嘴 , 牙齿 , 弯曲的身体 , 还有一个字母头 。
在古代 , 石头的位置被称为辛氏和大新的商店 。在发现天然石龙之前 , 人们对龙的形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 , 在天然石龙被发现后 , 人们惊讶地发现 , 甲骨文龙的文字来源于天然石龙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 , 其他所有的争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
第三 , 观看不同季节《易经》中天然石龙和干卦的楔合 。
天然石龙位于河南省伊川县 , 毗邻十三朝古都洛阳 , 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它位于秦岭东部的熊耳山丘陵地带 , 是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四季非常明显 , 气候温和 , 四季分明 。
随着地球围绕黄道旋转 , 太阳的直射角随着季节在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一年之中 , 当你观看天然石龙时 , 你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而自然石龙的不同场景 , 恰好符合《易经》干卦中所描述的六个造像 。
正如农业谚语所说 , “二月二 , 龙抬头” , 这一天是每年农历的第二天 , 正好在春分前后 。按照老话说 , 这是龙升天的时候 。观赏石龙的最佳时间是春分到清明期间(每天早上8点到12点) 。这一刻 , 石龙仿佛刚睡醒 , 精神饱满 , 蓄势待发 , 尤其是他的眼神 , 历历在目 , 令人难忘 。经过冬天的孵化期 , 石头适时的出来 , 拍动翅膀准备飞翔 , 呈现出“田里见龙”的形象 。
夏至前后 , 石龙周围被绿草和荆棘覆盖 , 石龙呈现出“或跳渊”的形象;过了秋天 , 就是“九月九日 , 龙抬头” 。龙该下雨了 , 该休息了 , 于是有了“龙有悔”的形象 。
后来冬天来了 , 龙处于蛰伏期和休眠期 。每年冬至前后 , 石龙呈闭眼休息的姿势 , 犹如一条“潜龙” 。在瓜95岁高龄的座右铭中 , “飞龙在天”的形象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展现出来 。太阳升起 , 气温升高 , 石龙头上的雪渐渐融化 , 龙的形状开始出现 , 石龙咧开嘴大笑 。在周围白雪的映衬下 , 整个石龙呈现出一条龙在天空中翱翔的景象 。这种情况 , 其实是时机问题 , 不是随便就能看到的 。
所以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 大自然的风调雨顺 , 社会的长平盛世 , 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 是不会随时出现的 。它在地球上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条件 。“飞龙在天”的形象在爻序中有这样一个阶段 , 但不是必经过程 。只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 , 才会有生命 。事实上 , 雪后的天气在自然现象中预示着一个秘密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 , 世界上出现一个有德有德的君子 , 可以造福整个世界 。
观赏石龙与四季节气密切相关 , 是天地造化的结晶 。如果你能在任何时候非常逼真地看到这条石龙 , 那就说明它不是龙 , 而是人们故意制造的假龙 , 而且是那种叫做“叶公龙浩”的龙 。石头的若隐若现正当时 , 它神秘巧妙的联系只有用这个解释才能令人信服 。这是对科学、历法、天文、易学一体化的解释 , 不是虚构 。有句成语叫“龙见首不见尾” , 也很适合石龙的真实情况 。石龙的尾巴和翅膀藏在黄土里 , 不知有多长 , 是“见其头不见其尾”的写照 。
第四 , 天然石龙与炎帝诞生及龙的后代的关系 。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崇拜 , 中华儿女以身为龙的传人为荣 。但关于“龙的传人”的由来 , 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 。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与闫隆皇帝有什么关系?在天然石龙出现后 , 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 。
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微》 , 记载:“少殿飞游华阳 , 有龙首 , 感为长阳 , 生神农” 。另:《逸书》载:“仁思感龙 , 生神农”;《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 , 姓蒋 , 母为任思 , 有焦家之女 , 名安邓 , 为少妇 , 为皇妃 。她有一个龙头 , 她出生在长阳 , 生下炎帝...她开始教世人种谷 , 她的老朋友叫神农 。”;《史记·本纪正义》载:“安邓 , 焦家之女 , 少典之妾 , 游华阳 , 龙头生炎帝 。”其他史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石龙这个名字的出现是伴随着炎帝神农的诞生 。史书中没有单独记载石龙的自然创造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同自己是华夏祖先的后代 , 所以他们视自己为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的由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 一直流传至今 。
历史文献中炎帝母感龙初生炎帝神农的记载 , 在天然石龙发现之前 , 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神秘之事 。但天然石龙发现后 , 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注解 。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 , 不是空的胡乱编造 , 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
第五 , 自然石龙与文明史的兴衰 。
在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 , 位于古都洛阳附近、黄河文明起源中心的石龙 , 为何在历史上消失了几千年?在我看来 ,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 , 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 , 这与频繁的战乱、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有关 。
至少在这几千年里 ,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人口灭绝和多次移民 。随着战乱和饥荒的频繁发生 , 历代从外地迁徙过来的人并不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 。就这样 , 一代又一代的人迁入 , 一代又一代的人消亡 , 从而使当地著名的石龙被人们遗忘 , 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圣物 ,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现象流传于世界各地 , 以至于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 。全国各地发现的龙形制品 , 普遍与天然石龙相似 , 可以印证论断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 易学大师、象数派鼻祖邵雍在洛阳宜川居住期间曾作诗一首:“爪甲收于陆海卧龙 , 追求偏于云山胜 , 春雷起千年蛰 , 描写黑龙归” 。在这里 , 邵夫子曾经提到过“陆海卧龙” , 并且明确表示 , 这个“陆海卧龙”是一千年后开始的 。有意思的是 , 邵夫子三十岁之前 , 随父在河北张衡(今河南临县)生活 , 后迁居恭城(今河南辉县拜泉) 。三十多岁的时候 , 他出去留学 , 去过洛阳一代 。后来他“爱其山川之美 , 情之舒” , “随其动” 。作为易学大师 , 邵精通风水 。所以上面说的“山川秀美” , 肯定指的是风水 。邵住洛阳后 , 经常外出游玩 , 称之为“闲” 。事实上 , 这也意味着检查风水 。
后来和程颢一起 , 用五音选地的方法 , 亲自为父亲选择墓地 。后来 , 这里成了他自己的家 。此墓为邵雍墓 , 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墓和天然石龙在同一条风水线上 , 直线距离只有2 。5公里?说明当时邵夫子没有找到石龙 , 他当然看到了龙脉的乡土气息 , 所以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安乐嘉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 , 当时邵雍已经发现了石龙 , 通过数学分析 , 认为一千年后石龙才会重新出现在世界上 。
幸运的是 , 在1993年 , 天然石龙被发现了 。2000年元旦 , 石龙照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向海内外展出 , 轰动世界 。2000年刚好是新千年 , 世界上出现了天然的石龙 , 正好符合邵夫子在一千年前的诗中所做的预言 。也有人认为 , 邵夫子的诗写于公元1050年前后 , 2050年前后 , 刚好一千年前 , 预示着到那时 , 自然石龙的发展将达到预定的规模 。
第六 , 石龙与《易经》中一个叫龙德龙的君子形象的契合 。
看石龙是一件很虔诚很及时的事情 , 任何时候都做不到 。这与石龙与四季节气的关系 , 与宇宙和太阳的运动有关 。正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和春夏秋冬的变化 , 才产生了石龙的形变 , 如隐、现、飞升、俯冲 。该露面了 , 露面了 , 起飞了 , 雨云 , 济世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 , 你应该是隐形的 。潜伏着就潜伏着 , 跟着世界走不会有无聊 。这是一个叫龙德的先生用最新消息最准确的告白 。
《易经》作者关于君子之德的论述 , 与自然石龙在四季的变化非常相关 。说明先人写《易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自然石龙和四季的关系 , 并引申到君子和大德的人格修养上 。自然石龙所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状态 , 也符合儒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的君子风范 。所以石龙在以后被儒家人格化了 。
七、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龙的精神 。
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 , 维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繁荣 , 其本质就是龙的精神 。龙的精神在《易经》中有精辟的论述 , 也是《易经》的点睛之笔 。我们许多易学研究者常常忘记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实就是龙的精神 , 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与时俱进 , 二是自强不息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 弘扬这种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当 , 这种让中华民族保持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灵魂不会过时 。
与时俱进 , 自强不息 , 出自《易经》 。在原著中 , 与时俱进叫与时俱进 , 与时俱进 , 是指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与天时、地利相结合 , 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华先民天人合一的理念 , 这在中医中尤为突出 。事实上 ,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他们早就知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 才能生存和发展 。自我提升与与时俱进息息相关 。跟上时代的发展 , 就要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只有这样 , 才能维持比赛的延续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信念下 , 中华民族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地保持了自己的不灭之火 , 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之一 。
通过对天然石龙与龙文化和《易经》关系的研究 , 可以更科学地解释龙字的起源、龙的传人和《易经》的起源 。这种解释远比先民的主观想象和各种动物的组合来归结龙字的起源和龙的起源更科学 。如果我们连龙的起源都不知道 , 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就没有说服力了 。因此 , 天然石龙对于龙文化和易经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作者介绍:
【龙的精神原来在易经中已有精辟论述 龙的精神】翟 , 男 , 1948年8月出生于河南宜川 。洛阳古都学会宜川沈达文物保护理事会秘书长、工程师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国际管理学院项目部主任 , 中国毛泽东诗歌研究会会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