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的深度解析

我之前在对待深度工作这个话题的时候,把它想简单了。以为貌似有老师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是深度工作:戴上耳机屏蔽噪声,去掉手机通知来防打扰,等等。但我看完《how to study》那本书以后,有点怀疑之前的想法。因为那本书的作者提到,很多以前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学习方法其实反而更高效:累了就睡一会儿,分段交叉学习法,刻意停下来,刻意更换背景。完全安静的环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效率,反而可能使我们更加脆弱和敏感。
《深度工作》的深度解析
文章图片
深度工作 我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总结出深度工作,或者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说的再大白话一些,就是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父母唠叨:“你把心思都放在哪儿了?”。
你把心思都放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能够深度工作和学习的人,本质上是抗干扰能力很强,完全无视噪声的人。这跟他们使用不使用社交媒体其实没有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要搞清楚逻辑因果关系:不使用社交网络媒体,是因为他们在深度思考,活在自己很深的意识里。即使他们和你在现实中面对面,并排坐,他们也“看不见听不见”你的打扰。他们不会操心外面的世界分分钟在发生什么,更不会关心自己有没有在外部世界的存在感,有没有重要性。
而有些人即使刻意关掉了手机,刻意说走就走,他们的心扔在时刻惦记着这个纷繁俗世。他们仍会只要有时间就要看看外面,他人,都在发生着什么事情。也就是说,他们的心思在外部世界,而不在关注自我上。于是,用不用社交媒体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郊野荒岛,也不重要了。
当然,你若下定决心想要加强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把“温和专治主义”用在自己身上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远离尘嚣,刻意让别人联系不到。然而若真的到了大师级别,他的思想便可以随时入定,进入无他、无我状态,所见所闻皆不入心,即所谓的flow。难怪古语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身处闹市不为所动,乃养心养性之上乘。
不得不说,性格上的孤僻和内向,从侧面助推我有了深度学习和工作的可能。有些人若不处在喧闹的人群中,便会觉得恐慌。而我则是正好相反,每当围绕一大群人我便不知所措。于是从小便发明出了“消失隐匿人群法”:即悄然无声的让他人感觉不到并忘记我的存在,于是我便可以像穿着隐形衣一般,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多的是自然看书,或者就是单纯的发呆。人们问完看到我呆滞的眼神,就知道我没有在听,于是渐渐的也不会再八卦任何消息给我,双方都能很舒服。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心慌慌的岁月,便是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静下心来。觉得事情很多,什么都要做,又什么都不想做。大概也是现在所谓的焦虑和浮躁。那段时间自然学习成绩也差些,不过似乎变得“人缘”很好,即使很短暂。
长期的远离人群也是要付出代价,克服心里的恐慌是其一。生活的一些不方便是更现实的:倘若没有注意家中煤油烧完了,补给前寒冷的冬夜里就要抱着棉被哆嗦着看书。花期倒是会被延长,也不错是心态的调剂。想吃一道中餐也不容易,没有中国商店,连辣酱也不对味。对好吃的我来说,大概是不小的挑战。
【《深度工作》的深度解析】书扫了一遍大意知晓了在讲什么,最大的收获和慰藉是继续坚定了现在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孩子做事缺乏胆量,总是畏首畏尾怕失败;或各方权衡,总想优势占尽。哪有那等便宜好事!定好主心骨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错过也便不觉得遗憾恼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