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争的反思

看完纪录片《南京之殇》后我联想起了下面两部与战争有关的电影:
1)《日瓦戈医生》
对战争的反思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影片透过对日瓦戈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等近45年的历史。作为医生,他不站队,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所以不管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
电影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意义上,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放在“人性之美”和爱上。这是部“歪曲”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小说和电影,所以曾经被禁了很长时间,如何去正确解读它,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一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
2)斯皮尔伯格的巅峰之作《辛德勒的名单》
对战争的反思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一部让我一看再看的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影,在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600万犹太人惨遭不幸。而流淌着犹太民族血液的斯皮尔伯格,他想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也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在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当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后,他拒绝了所有酬劳。他说如果接受了这些钱,那么这些钱就成了“血钱”。
于是一个没有科幻特技甚至色彩、只用手提式摄影机完美讲故事的斯皮尔伯格诞生了。这部他调整好心态后站到人性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拍摄而成的电影不仅票房大获成功,他也因为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的殊荣。
他在影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大屠杀,而是通过对两个人物的描述,表现了人性中的两种极致─至善和至恶,同时也呈现出一份温暖和美好:人类面对邪恶,依然可以行善,最终也一定能够战胜邪恶。
作为至善的商人、纳粹分子辛德勒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大“骗子”,他向整个法西斯帝国隐瞒了自己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作为至恶的葛斯,一个党卫军军官,他邪恶、疯狂,凭着一时心血来潮把集中营里行走的犹太人当活靶子随意枪杀。
“贪得无厌”又“想大发战争财”的商人辛德勒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感人,为了行善,为了救人,他可以不择手段。他先后成立了两家军工厂,第一家生产锅,第二家生产弹壳,这两家工厂效率都是极其低下,尤其是第二家工厂,生产的弹壳全都不合格,没有一颗能够上战场,全部是废品。他的至善让他如有神助,既保护了犹太人,又生产出了不能用的东西,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纳粹的眼皮底下。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人文主义精神高度凝练的史诗,在结尾部分的精妙处理更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使得整部影片的内涵再次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升华。对那场影响人类历史和命运走向的二战的深刻反思,不仅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内心独白,更是直指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晨曦中,远方有人骑着马慢慢过来,原来是苏联骑兵。马背上的人如救世主一般大声对刚刚苏醒过来、被辛德勒救出来的犹太人宣布“你们已被苏联军队解放了”,全场没有激动、没有欢呼,一千多人静默着。斯皮尔伯格面对600万条鲜活生命逝去的历史,只用了下面几句对话表达出了他的心声:
史丹问道:“你到过波兰吗?”

骑兵:“我刚刚从波兰回来”
史丹问:“那里还有犹太人吗?”
苏军骑兵十分尴尬,沉默无语。
一个工人问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苏军骑兵愣了一下,回答:“不能往东走,那里的人憎恨你们,假如我是你们的话,我也不会往西走。”
接下来,一个犹太长者问道:“我们可以吃点什么吗?”

骑兵仍然高高端坐在战马上,在回答的同时,用手指向远处:“那边不是有个小镇吗?”
史丹的视线顺着骑兵手指的方向看去。然后辛德勒的犹太工人一字排开,走在洒满阳光的自由乡间,此时,合唱曲《金色的耶路撒冷》再度回荡在天空和大地。

【对战争的反思】无论是《南京之殇》、《日瓦戈医生》还是《辛德勒的名单》,我希望世间所有的声音、图像以及视频传播的只有和平,希望种植于年轻一代和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都只有爱的种子,更希望这个世界不要再有任何战争、屠杀事件的发生,愿一切生灵安乐祥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