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经验”是杜威《民主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的核心关键词,他赋予了“经验”新的内涵和实践意蕴,本文将基于书中论述关于“经验”的观点和思想分别从“经验的概念”、“对‘经验’中具体的思想的分析和阐释”、“经验中蕴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这三方面来阐述。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文章图片
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之一

一、经验的概念
什么是经验呢?百度百科上对“经验”的定义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通俗点说,经验就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认识或技能。这种经验概念相较于杜威的来说还是过于狭窄,不够精确,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对经验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及日夜、春秋、干湿、冷暖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割、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它之所以具有两套意义是由于它在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和材料、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中包括着他们两个方面。”简而言之,杜威所说的经验指主体与环境与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经验有两种层面上的意义,即“对事物的主动动作”和“被动地承受事物的影响”二者的辩证统一。
将经验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我认为,譬如做一件事不是把它重复几十上百次就会成功,不断地重复而从不思考,只能说你行动过,经历过;而在不断重复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积极思考,才叫做经验,经验是去芜存菁之后真正宝贵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谁都拿不走。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文章图片
Reflection



二、经验中的具体思想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一)经验的内涵
杜威改造了传统的经验概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主义的理论。传统的经验论中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立的,经验被视作一种纯粹的主观事件,只面向过去,只是客观认识上的一种途径。他在批判近代哲学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了经验新的内涵,概括起来为三句话:经验是主动与被动的有机结合;经验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一个内涵,经验是主动与被动的有机结合。杜威关于此做过具体阐述:“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把活动和活动的结果联系起来后才能产生经验,我们对事情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产生影响。单纯的活动是不能构成经验的,譬如将“经历”和“经验”做一个比较,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视为经验的,当这个经历只涉及到人和生活环境互动的某个方面,主体和客体间没有发生互动性的结合,那么这仅仅是一种经历而不是经验。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这个例子就是说,手指被灼伤不是一种经验,而意识到手指被灼伤是由于伸手指这个动作导致的就是一种经验了,通俗而言,笔者认为经验就是把一个行动和该行动的结果联系起来,人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生活中的某个意义,有点像中国古话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无论这些意义正确与否,只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意义指向,都可以被称作经验。
第二个内涵,经验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强调主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主体作用于环境得到反馈后进行反思,继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譬如,在现实中,当很多人面临许多问题和情境的时候,为了解决问题,就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操作,不断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好,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换而言之,经验就是知与行的统一,不仅要知,还得做,表现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因此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孩子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行动中自己去取得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个内涵,经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具体就是说经验也要更新换代,就像系统升级从windows8升级到windows10一样,旧有的经验不适合社会的客观情况时,新的经验就会产生。《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多次阐述到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仅局限于静止的层面,如:“经验是不断前进、不断变化的东西,与其他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为经验是变化的,人与人不同,一天和一天不同,更不必说国与国不同了。经验和“众多”有联系,和很多不同的特殊有联系。”只有经验不断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才会变得有意义,经验是指向未来的,而不局限于过去。当今时代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像赫拉克里特那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不管是人还是河流都不是原来的那般了,所以经验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更好的为个体服务。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文章图片
TO improve istochange

(二)经验的种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众所周知,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获取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前人或书本知识获取。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做了详细论述,如:“直接经验是我们亲身参与的,不是通过有代表性的媒介物的介入而获得的。我们认为,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由此可见,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粗糙的、不完善的,只有通过媒介物,通过媒介物拓宽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通过间接经验使得我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发展。诸如语言、符号和他人的经验等等都是间接经验的表现。如杜威所论述的那样:“一切语言,一切符号,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用专门术语来说,由工具获得的经验,乃是“间接的”经验。”简而言之,直接经验带有个人感性色彩,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由此形成的经验知识不够客观和科学,因而间接经验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且间接经验具有强大的便捷性,相当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的风景,拾掇丰富的知识。“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诚然也,个体的认知毕竟有限,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由此获得不同的经验知识,使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思维——发展中的经验
杜威认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开始阶段的经验是比较粗糙的,随着其在数量上的增加,它的价值也相应地提高,质量也不断变化,这种经验杜威称其为“反省的经验”,在审慎地培养这一方面经验过程中,思维就形成了。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就是把我们经验中的智慧的要素明显地表现出来。”
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步骤,即真实的经验情境、真实的问题、提出假设、推断结果、检验假设这5步,同时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故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第一阶段,教师给儿童准备一个真实的情境。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从儿童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开始,这是一个与现在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以便获得某种为现在生活所要求的经验。第二阶段,在这个情境中须能产生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因此,在这个阶段疑难的情境必须和儿童曾经应付过的情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使他们对解决疑难的方法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第三阶段,从经验的占有和观察中产生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就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资料并帮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阶段中,通过资料和观察的激发,儿童进行了思考、设计、发明和创新,以便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因为儿童在思维中能考虑以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使他的经验有了真正增长,而成为一种新的性质的经验。第四阶段,儿童负责一步步展开他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推断假设是否合理,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知识,儿童在这个阶段中应该把自己提出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使其秩序井然不紊。
三、对学生学习上的启示
通过具体分析了经验的具体思想,使我们对经验的认知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一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念上或方法上的指导。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一个反思和思考。因为经验是主客体的互动,是尝试和承受结果的统一,同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建立在“反思经验”的基础上。当你做的一件事对客体或客体环境产生影响后,你要明白是什么行为导致了这种结果和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譬如在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时,诸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思想时,一定要先了解杜威的思想,因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基于杜威思想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加工和自己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创新。同时,无论我们是独处的状态抑或是处于集体中都要保持对事情的一个清醒的认知和自己的一个判断力。“如果有一只狗叫起来,村里其他的狗也会跟着叫起来,但它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句话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只是流于“做”的层面,只单纯的去做而不经大脑思考的一群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学生,我们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中不断反思、不断思考和总结,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而不要将知识存于表面的印象中不知其意而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判断力。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文章图片
cultivateyourownjudgement 第二,在学习中要能够知行统一。在专业的学习中有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和科学。经验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个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主动地作用于客观环境,还要在接受客体的反应或外在环境的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再次行动,在一个行动接着另一个行动的往复中达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然也,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倘若伽利略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那个“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的结论,恐怕亚里士多德那个“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错误结论会不止持续1900年,可能会更持久。
第三,在学习的道路上要脚踏实地,切勿好高骛远。经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旧有的经验不适合客观情况时就会产生新的经验,当这个新的经验不够完善和科学时就会产生下一个新的经验,不断地变化、更新直至趋于完美的状态,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没有过去,哪来的现在和未来呢?当我们的大脑对某件事进行思考时,是建立在原有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的知识或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当积累的经验数量足够多时就会发生质变,经验的质量会自然的提高。故在学习上我们要重视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每天就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做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或经验也随之不断地积累、铺垫,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要相信厚积终会薄发的,那一瞬绽放的闪耀光芒足以照亮整个星空。石悦,一个普普通通的酷爱读史书的人,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仍每天阅读史书,最终《明朝那些事》系列一炮而红,深受读者喜爱;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当上教授后的十年间未出一本书,饱受其他教授的攻讦和嘲笑,但十年后陆续不断创作出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三大批判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成为一代哲学巨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摸索着前行,相信在经过足够的打磨和积累后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不要怀有一步登天的心理,一蹴而就的心态。
浅谈“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的启示
文章图片
Sparkle 第四,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外部条件,通过利用语言、符号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更趋完善。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粗糙的、不完善的,只有通过媒介物,通过媒介物拓宽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间接经验使得我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很好地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从而掌握自己原本没有的新的想法,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同时,要能够很好地运用符号,符号有时候能够很好地表征所要传达的意思,譬如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我们的笔记中,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笔记都是清一色的线性模式,按一二三等条理化的写下去,但是我们的大脑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大脑记忆一幅图片的信息速度和保持率远高于文字,故可以在记忆知识点中,运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化成图片的形式。以笔者自身为例,符号的利用和编码在记忆名著的出版时间时颇为受用,简单举个例子,如记忆《教育漫话》的出版时间1693年,将1693进行符号处理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图像,“16”处理成石榴,“93”处理成旧伞,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天上下着石榴雨,街上行人打着旧伞,多么奇异浪漫的感觉,由此就深刻的记忆了这本书及其出版时间。通过媒介物的使用,符号的运用可以更好的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使得记忆理论知识时不至于那么枯燥,同时效率也翻倍。
最后,引用文聘元先生在《西方哲学的故事》中开篇的一句话作为对杜威“经验”思想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后的感受,“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问题是看你,有无切中时弊的解释能力。”杜威结合自己所处社会的实际和自己的理解,在批判传统哲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经验的理解与看法,有力的切中了当时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广受欢迎。我们理应向这些大家们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使得教育理论为普罗大众服务,真正彰显教育本身的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