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学习第18天(应帝王)心得

今天学习《庄子内篇·应帝王》。探讨的是帝王之道。

第一个“啮缺先生”的故事(啮缺先生爱好辩论,极有兴趣追问到底,咬住论敌不放,啃得别人招架不住,所以绰号啮缺,他就是咬成了缺牙巴。-----庄子很是有意思,给篇中故事里的人物取名字都透出幽默调侃之意)告诉读者:人不可执着于所谓的“知”、“智”,那样有可能就会被它们困住思想,陷入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偏颇之境。蒲衣所言极是,对比远古的酋长到上古的五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为心智愈演愈繁,所以天下愈搞愈乱。所以庄子借他之口道出其主张:不治而大治。远古的酋长伏牺,那时候天下的知识少,心智未萌,少知识,少分类的麻烦;无心智,无是非的扰乱。知觉葆其天真,他不妄断;德性顺其自然,他不伪善。反而顺应了自然,保留了天性,使天下大治。
同样的,庄子又借“无名隐士”之口道出:治理天下性情要淡,精神要冷,顺从客观规律,不要挖空心思运用智术。你让天下自治,天下自然大治。
老子对阳居先生拟出的衡量一个国王是否英明的三条标准(办事既敏捷又果断,见识既广博又通达,学习既勤奋又踏实)很是不以为然。他说你说的这种人很像衙门里供职的小吏,工作劳累,心情紧迫,他那一技之长恰似一条绳子,把自己捆绑在办公桌,想调调不走,想辞辞不掉,想不受表扬也办不到,一直忙到病了死了,才给松绑。----对照这个形象,像极了当前机关的公务员啊!
老子认为,好的帝王不制定死板的政策和法令,总是顺从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他游心在非现实的逍遥王国,在云之外,在天之涯。----可见,老子的观点和庄子不谋而合,帝王之道就是不治而治啊!
列子请季咸四次为壶子看相的故事,亦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不贪虚名,不玩谋计。国事不必一手抓,不必包办代替,心思不可滥用。记住,智巧终归是凶器。要晓得天下事无穷无尽,你最好悄俏做不响不声。尽自己之所能,切忌拼命斗狠,硬要求成,纵然成了,也是犯险,值不得你自夸自矜。记住,虚心才是真英明。心虚命长!
最后一个是那个耳熟能详的关于混沌(昆仑)的故事。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个故事再完整抄录一遍:
混沌是中土国王,他不同于北海和南海国王(海水性格,喜爱狂跑运动,所以一个名倏,一个名忽),属陆土性格,喜爱清净无为,不躁不动。无知无识,所以名浑沌,也就是糊涂。音读讹了,便成混蛋。混蛋也好,糊涂也好,浑沌不计较,他心头明白:“俺名昆仑。”他照料中土国,春花秋实,鱼跃鸢飞,无为而治。
南海北海倏忽二王最怕寂寞,所以早晚驾乘潮汐,一个北上,一个南下,每天两次跑到中土国来开碰头会,说是交流新潮汐的信息。中土国王浑沌尽地主的义务,每天两次设宴招待倏忽二位贵宾。至手他俩交流一些什么信息,浑沌从来不感兴趣,显得呆头呆脑,瞌睡未醒。
一日,倏忽二王研究怎样报答浑沌。倏说:“人有七窍;两眼看物,双耳听声,一口饮食,两个鼻孔呼吸。唯独这位老兄可怜,一窍不通。应该帮助他呢。”
忽说:“是呀。应该让他看看海洋,同时听听信息,尝尝美昧,呼吸一点新空气。”
于是他俩决定给浑饨开窍。
浑饨仍然瞌睡未醒,没有任何反应。
第一天凿通一窍,看见平面物象了。
【《庄子》学习第18天(应帝王)心得】第二天凿通二窍,看见立体物象了。
第三天凿通三窍,听见声音了。
第四天凿通四窍,不但听见声音,还能够寻找到声源了。
第五天凿通五窍,大吃大喝了,大说大唱了,大叫大骂了。
第六天凿通六窍,闻到香臭了。
第七天凿通七窃,畅快呼吸了。浑沌太兴奋,当场就死了。
中土国就这样灭亡了。
昆仑山留下六条隧道,供人凭吊。
-----正如此前所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此处省略一万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