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智能手表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二 )


不过,漂亮的出货量数据,并不意味着智能手表行业可以完全「躺平」了。不断优化迭代的功能体验,虽然让智能手表距离全场景应用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本质上,如今绝大多数智能手表依旧没有脱离对手机的依赖,想要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还是需要手表和手机协同才可以。
这显然并不符合「好产品」这一定义,用户体验会有很强的割裂感,同时可穿戴设备的自由使用特性也没有得到最大化发挥。所以到了「下半场」,智能手表除了需要在健康监测等功能层面上去做更多有意义的尝试,更重要的一点是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具备独立通信能力。
以接打电话这个场景为例。在如今的智能手表上,接打电话并非新鲜功能,近两年上市的主流产品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之前智能手表所谓的通话功能,和广义我们理解的通话功能有很大区别,本质上还是通过手机来实现,一旦超出蓝牙有效连接范围,就没办法正常使用了。
esim|智能手表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文章插图
这种尴尬在 vivo WATCH 2 上完全不存在。由于它支持 eSIM 独立通信,自身拥有网络连接能力,即便手机不在身边,你依旧可以在手表上接听或者拨打电话。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或者遇到手机没电这种特殊情况,手表便能很好保证你不会处于失联状态。
独立通信能力也将赋能于智能化体验。作为智能手表重要的发展方向,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努力打造手表的生态应用体系,某些智能手表甚至已经拥有独立的应用商店,方便用户获取想要的第三方应用。但由于需要通过手机或者连接 Wi-Fi 才能接入网络,实际用起来体验会打很多折扣。
而以 vivo WATCH 2 为代表,拥有了 eSIM 独立通信能力之后,很好补齐了目前手表应用生态建设过程中所留下来的这一「缺口」,同时也让智能化体验变得更加方便。外出跑步的时候,不需要将手机放到口袋里,也能随时随地打开手表中的网易云音乐 App 在线听音乐。
esim|智能手表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文章插图
02
回归「手表」本质做产品
智能手表,本质上是「智能+手表」,谈智能化体验,不应该脱离手表应该具备的基础特性。回顾机械手表时代,体验端最省心的一点,是没有所谓的续航焦虑。外出的时候,无需时时刻刻惦记着是否带了手表充电器,也不必担心手表会因为没电变成一个纯装饰品。
智能手表和其它电子设备一样,如果没有电,一切功能体验都会成为空谈。所以从 2014 智能手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到现在,续航便一直是这类产品被大家所诟病的地方。尤其是进入到全智能时代之后,伴随各种新功能的不断增加,续航问题也变得愈加凸显。
通常,想要让电子产品具备更好的续航水平,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但智能手表的内部空间的确太小了,这种路径很难走得通。所以「节流」,就成为了现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厂商们通常会在节电方案和芯片架构上去下功夫。
虽然大方向上,各家品牌的处理理念没有太大区别,但具体实施方案不同,反应到实际使用层面上,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像 vivo WATCH 2 这样能够在 eSIM 功能下还可以做到 7 天续航水平的智能手表,其实并不多见,或者说它是目前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智能手表产品。
esim|智能手表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文章插图
将续航能力提上去之后,相当于回归到了「手表」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能为手表的各项体验提供出色的底层支撑,同时将用户的聚焦点汇集到省心使用这件事情上。以健康监测功能为例,智能手表之所以能够以此作为核心发展方向,一部分原因是随身佩戴的使用特性,但这并非全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