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中国ESG优秀企业500强,酒店业为何只占1%?( 三 )


01 投资理念认识不足
据截至 2021 年11月中旬,全球已有4500多家机构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签约机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 121 万亿美元 。虽然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中国ESG发展亦进入快车道,但目前仍只有77家机构加入该组织,仅占总量的1.7% 。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国内资本市场还存在对于ESG理念的重视程度不足、认知度较浅等问题 。基本诉求仍停留在对与研究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等财务指标上,基于企业过去的绩效表现进行投资决策 。就酒店行业来说,中国本土市场上时不时仍有“爆雷”和“黑天鹅”等源于内部治理漏洞的事件发生,如房卡办理、人员流失、高层变动等危机 。集团和投资人应该意识到,如要避免由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或公司治理不完善引发的投资“踩雷”事件,需要看清传统财务指标衡量方法所带来的局限,从更全面、更准确地双向渠道中了解公司 。
02 体系标准尚未统一
从评级机构看,自1983年第一家ESG评级机构Vigeo Eiris成立至今,全球已有上百家ESG相关评级机构 。
在中国,评估体系分为通用指标和行业特定指标 。通用指标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行业特定指标是指各行业特有的指标,只适用于本行业分类内的公司 。并且目前中国大陆并没有颁布整合的ESG相关法律文件,证监会、交易所对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文件仍然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要求的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由于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对于企业和投资机构来说,开展ESG实践和ESG投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无所适从 。
酒店投资界对ESG的评级也有不同的侧重,欧洲投资者倾向于“E”,即环境层面;而美国投资者更倾向于“S”,即社会层面 。而中国酒店投资者更“偏爱”哪一层面,还要看是否有符合国情ESG评判标准出现 。
03 相关框架尚未搭建
如上文所诉,能够成功开展ESG战略实践的公司,均成功建立了权责分明的ESG管治架构 。但针对ESG事宜有着至上而下统筹管理的企业,并不多见 。就拿复星旅文披露的管理手段为例,董事会负责领导和监管、ESG委员会负责推进和审查、ESG工作小组负责全面落实 。这种三级管治架构,不仅仅明确了各层级的权责和决策程序,并且达到了有效且完善地发展推进 。
此外,除了现有企业缺乏内部管治架构的问题之外 。外部生态体系也正缺少能够提供相关第三方服务的机构出现,如信息披露服务商、评级机构、认证服务商、咨询顾问服务商等 。空间秘探认为,在中国ESG生态体系加速扩张阶段的背景下,与ESG相关的各项专业服务也需要跟上步伐,迎来同步增长 。
从跟跑到领跑,本土酒店还有哪些功课要补?ESG评级好的公司,说明其内部治理水平上乘,在ESG各个维度已建立良好的制度,做了数据绩效管理,有效的信息披露以及及时的沟通传播 。ESG评级可以说是除了财务水平之外,对企业价值的第二次评估,给予了企业一次价值重估的机遇 。
对于本土酒店企业来说,想要追赶上前面的国际酒店军,并不容易 。如何才能拥有第二次重生的机会,跑赢这场具有长期主义的长跑比赛,以下两点仅供参考 。
01 鱼和熊掌难兼得
对于刚进入ESG赛道的酒店军来说,容易会出现的问题是过分关注ESG投资与回报之间的相关关系,忽略投资背后对改善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真正意义 。
ESG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投资人献上一份更全面的参考答卷,对于顾客、酒店所有者及加盟商、员工、供应商、当地社区居民和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来说,每一类议题对应的群体都将在ESG投资之下受到影响 。须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公平对待酒店住客、员工和上下游利益攸关者以构建一个更加正义的社会,使用清洁能源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资源耗用以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住宿环境,符合法律法规、商业伦理、社会道德以构建一个更加具有引导价值的酒店企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鱼和熊掌兼得对于ESG投资并非易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