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冬奥探秘:那些隐匿在冬奥中的“绿科技”( 二 )


冬奥会使用的电动车电池为新型的全气候电池 。此前在腾讯WE大会上,科学家王朝阳表示这个全气候电池将会在冬奥会中亮相 。全气候电池不惧怕极限低温,哪怕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中,冻透了的电池也只需要三十秒时间,就可以把电池自加热到零度以上,电池即可以正常工作 。
除了电动车外,新能源氢能大巴也参与赛区核心区的接驳服务 。氢能大巴搭载从材料到零件均是我国自主打造的“氢腾”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 。比赛时将在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 。这些大巴每辆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天的吸收量,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
赛区外,交通体系中也有智能动车的参与 。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目前在京张高铁清河站上线 。列车采用轻量化技术、环保可降解材料、石墨烯空气净化装置、灰水再利用系统打造绿色低碳空间 。在列车的车头设计方面,采用仿生学车头方案,实现运行阻力减小7.9%,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 。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冬奥会的交通体系已经织起了一张全面绿色的智能大网,将场馆与场馆,场馆与人都连接了起来 。绿色智能的冬奥标杆示范效应,未来也会在我们日常的出行生活中展开,低碳的交通体系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多点开花 。
冬奥的续集冬奥会虽然短暂,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但是这些花费巨资打造的场馆不是一次性设施 。这些设施在规划时就充分考虑过赛后利用的问题,同步设计,有效降低成本 。据悉,冬奥会的全部场馆都制定了赛后的利用计划 。
例如北京赛区新建的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它的冰面是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这样设计就是考虑到如何向社会开放 。速滑馆在赛后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 。比较小众的项目雪车雪橇,这个项目运动起来危险性比较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主办方在赛道下方的1/3处,比较缓的地方预留了大众的出发口区 。这些提前的设计规划都是为了在赛后向大众开放提供条件 。
对于一些场馆有限的设计,为了补充功能,冬奥会也采用了灵活的方式处理 。例如国家游泳中心原有永久更衣间不足以满足冬奥赛事需求,但新建更衣间不仅成本高昂,且挤占场馆赛后运营空间 。为此,国家游泳中心采购了大批“退役”集装箱,组装后就可作为运动员更衣间,造价成本降低 。赛后,集装箱模块也可以无痕移除,还原场馆运营空间,且退出的集装箱模块还能作为场馆的客服咨询、休息餐饮、商品售卖等公众服务设施使用 。
场馆的赛道也是改造更新的重点,因为冰上项目比赛对冰面标准很高,无论是场馆室内温度、湿度,还是冰温、水质,都需要从细节入手确保冰面质量 。而二氧化碳制冰的特点是绿色环保、能效高,冰温也更均匀 。据悉,在北京冬奥会4个冰上场馆运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可回收利用,用于供暖、除湿、融冰、制备热水等,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
二氧化碳制冰也会在未来运营中使用,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
无论是面向公众开放,还是高级赛事的举办等,冬奥会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开放窗口中,很好地展示出了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科技名片 。氢能大巴、全天候电池、二氧化碳零排放制冰,场馆背后的建设运营等都是一张张闪耀的绿色名片,向外界展示出了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创新与决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