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二 )


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 , 大部分人手持的还是功能机 。资讯传递的方式也很古典 , 进站买票 , 看到就买 , 没看到就错过 。而且这3000套分布在北京不同地铁线的各个站点 。
那天 , 张琪下班 , 在中关村地铁站发现了这张特殊的纪念卡 , 随手买下来 。之后越看越喜欢 , 想再买一套 。于是他沿着10号线 , 一路坐下去 , 逢站就停 , 结果站站卖空 。七八站之后 , 才买到手 。
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文章图片

「当时没什么特殊想法 , 没有寄希望这枚限量地铁票能增值多少 , 就是单纯的想做个纪念 。」他说 。
张琪还有收藏邮票的习惯 , 藏品称不上贵重 , 就是乐在其中 。小时候他跟院子里的同学互换邮票 , 在杂物堆里淘到过国外邮票 。当时谁手里有一张特殊含义的邮票 , 都能得意好久 。
他曾经收集过一套56个民族主题的邮票 。从朋友那里各种剪信封 , 七拼八凑 , 攒到了十几张 , 已经小有成就 。后来是一位长辈得知张琪的爱好 , 把手里的一整版套票送给了他 。对他来说 , 简直是喜从天降 。不时拿出来赏玩一番 , 竟有种莫名的喜悦 。
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文章图片

王恒从2016年开始 , 每年会收集一些纪念钞或熊猫金银币 , 虽然后者有一定的投资属性 , 但「因为是实物 , 拿回来就有一种把玩的乐趣 。」
NFT闯进他们的视野 , 是在去年 。Beeple的NFT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出6934.625万美元的天价 , 震撼所有人的心灵 。每个人跃跃欲试 , 渴望下单一个NFT , 感受真实的样子 。
但国内的NFT跟海外是两个概念 。
王恒买到的第一个NFT , 是通过阿里拍卖 。当时他对NFT的认知有限 , 凭着一点好奇心 , 花费几百块买下一位艺术家的作品 , 跟其他拍品不同的是 , 它是电子版 。拍到后 , 作品存在在鲸探(原名为粉丝粒)小程序里 , 接着就成了平台的忠实用户 。
「我没有集齐的是 , 支付宝和欧洲杯联合推出的C罗同款数字金杯」 , 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发行日期 , 2021年7月22日 。
这些作品售价多为9.9、19.9和25.9元 , 不能二次出售 , 半年后可以转赠给亲友 。
王恒有时候会在社群分享他的藏品 , 有人兴趣浓厚 , 主动找过来要高价收走 , 差不多是原价的几十倍 。王恒拒绝 , 「总觉得存在一定的风险 , 所以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 有一些收藏确实也不想给别人」 。
张琪没有王恒那么上头 , 但也投入一定的热情 。他买到了可以当作支付宝付款码皮肤使用的敦煌飞天数字藏品 , 类似早年的QQ皮肤 , 虽然他不知道这有什么功效 。杭州亚运数字火炬发售当天 , 他成功抢到一枚 。8月份 , 幻核发售过300枚「有声《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NFT」 , 他没有赶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