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二 )


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文章图片

图源:《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
内卷已成为当下肿瘤领域的代名词,靶点扎堆、研究同质化更是被广为诟病,为什么药企要一窝蜂地涌向同靶点?“当药企有明星靶点项目,可能就会有投资机构拿着投资意向书找来了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曾这样告诉亿欧大健康 。
究其原因,药企和投资机构,需要权衡产出比 。而真正的原创新药项目,无异于一场“和上帝的游戏”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原创的土壤还不够深厚,基础研究实力和积累尚需时间,药物研发周期长,商业回报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种种因素,造成了医药行业普遍内卷的现象 。
市场审美转变,生物医药IPO闸门收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初期,“依靠fast follow策略下,工程能力加上临床转化的能力,中国创新药的确发展速度很快 。”熊伟铭说道 。
2018年前后,众多医药股上市,中国创新药在第一波创新里,尝到了甜头,代表企业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等 。此外,依靠“license-in”的企业如再鼎医药,也收割了这个时期的红利 。这种纯粹license-in然后在中国做转化的方式,在熊伟铭看来,与当年联想代理IBM的模式很像 。
“而当大量上市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其实没有那么创新,内卷的局面便出现了,而内卷的结果就是估值回调 。”袁建伟说道 。只是,这个更像是急拐弯的市场审美伴随着创新药板块急转直下,让众多投资人和企业措手不及 。
9月17日,以license-in为主的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是熊伟铭眼中创新药第一阶段落幕的标志事件 。
2021年2月,海和药物开启科创板IPO,7月被暂缓审议,9月遭正式否决 。在漫长的审议过程中,上交所的问询针针见血:发行人是否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股权转让是否合法合规;目前以合作研发与授权引进为主的研发模式是否对自身竞争力造成影响 。这直指企业研发能力与技术先进性 。
据亿欧大健康统计,2021年全年就有18家生物医药企业IPO终止,高于前两年的总和(2019年4家、2020年5家) 。治疗领域市场前景、技术门槛、公司核心技术先进性等重要考量因素,频频出现在问询中 。
除了海和生物、吉凯基因、珈创生物3家医药企业是被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终止审核,其他药企大多在经历问询后,识趣地撤回申请 。
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文章图片

科创板IPO的闸门越收越紧,从问询的问题,不难看出科创板也在持续强化拟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让“实质重于形式” 。2021年4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变为“4+5”,进一步强化并量化了科创板要求的科技性和创新性 。
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文章图片

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包括是否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否权属清晰、是否国内或国际领先、是否成熟或者存在快速迭代的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