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的波折

【四十岁的波折】如果说“三十而立”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的话,“四十不惑”则表明,一个人像果实一样熟透了。
中国人历来恪守中庸之道的,每个人都知道过犹不及,否极泰来的道理。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在一种思维方式中过于沉醉时,并不是一件最好的事儿。所以,四十岁会有许多波折迎面而来,会在原来的路上,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从前顺风顺水的事情,四十岁后,会出乎意料的出些幺蛾子。不是我们的行为方式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身边的人看我们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一个老人看到一个孩子蹒跚前行时,总会不由自主的生出关切的心,不由自主的伸出帮助的手。我们四十岁之前的种种际遇和“小成”无不和那个蹒跚前行的孩子相同。那个时候,我们的幸运恰恰源自于我们的弱小。
当我们抱怨四十岁之后的种种不如意和艰辛时,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在他人眼中弱小到值得帮助的人。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笃定前行,更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关切和帮助那些比我们弱小的人。
四十岁之后的不如意,不是因为我们过于成熟,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才引发的。
四十岁之前,无需经营,我们便能吸引关切的、同情的眼光,便能引发由衷的,真切的帮助。四十岁之后,如果我们不能成为那个能够给他人带来切实益处的人,不能成为那个能够感染和带动他人的人,只能慢慢的成为堂吉柯德那样悲壮的、孤独的斗士。
“四十不惑”,要想在不惑之年有新的、更大的成就。我们要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惯常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十多岁时,我的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说:“要想做事,先要做人”。为此,身体力行。将做人放在做事的前面,必要时,他甚至能坦坦然的把事情丢到一边,只求在做人方面的不阙漏。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对他的话丝毫不以为意。不知不觉,当我自己也四十多岁时,也像他一样体会到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时,才真正明白他说那些话、奉行那些原则的原因。
那位老师说出那样的话,甚至试图将那些话奉为原则,是无所谓正确或者错误的。在四十多岁的的境遇里,那是他最好的选择。今天来看,四十岁之后,的确应该考虑做人的问题。尤其是在做事上感到举步维艰、处处碰壁之时。但做人不是人生的目的,阎锡山说:“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得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得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将做人作为人生的结果的,只能是积极的利己主义者。而毫不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做人,只在做事上下功夫,也必然勤苦难成。
四十岁的波折和艰辛,不过是要我们在某个极端调转身姿,更好的生长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