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跳出思维的盒子”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 "Think outside the box" 这个短语。它中文翻译过来是指 “跳出思维的条条框框”,即,换个角度去思考或推行某一件事。这个角度可以看似离经叛道或不可思议,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我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思路特别活络的人,甚至一度觉得“有创造力”这个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在自己身上的。以前和朋友们做过一道明确需要"Thinking outside the box"的思维题,我也是最后一个才想出解法的。所以,即使我知道能够打破 “思维的天花板” 十分有益,也从没指望自己能够做到。
但几周前,我无意中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
在我们高中,因为日程表几乎没有给社团活动留出时间,而且学生群体本身没有持续参与课外活动的氛围,大多数社团都在每年开学没多久后就销声匿迹了。我今年刚开学时建立的创业社早已倒闭,而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的脑科学社也一直不温不火:不仅因为时间问题,成立了好几个月却只有过四次社团会议,来参加的学生通常也只有寥寥数人。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我一直苦苦思考该如何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兴趣,也只觉无能为力。
几周前的一天,我照例浏览学校的日程表,又一次痛苦地发现下一次有可能能举办社团会议的时间是在很久以后。怎么办啊,我苦恼地想,这样一来,这个本就冷门的脑科学社团该更无人问津了。
社团会议,社团会议... 为什么开一个简简单单的社团会议就这么难呢?
【记一次“跳出思维的盒子”】可能是我在脑海里念叨 “会议” 这个词太多次了,有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我凭什么认为一个社团的成功就一定建立在它是否如期举行社团会议上呢?我难道不是抱着想要科普脑科学甚至用脑科学帮助别人的想法才在学校建立这个社团的吗?如果有别的,更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为什么还要拘泥于那种几周一次,一次不到半个小时的meetings呢?
我无法形容那一刻的感觉:我脑海中好像有个 “灯泡” 突然亮了一下,感觉有一堵思维的墙被捅破了。我发现一直以来,自己都太局限于形式主义,总觉得一个社团要开不了社团会议就是失败的标志。如果社团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脑科学的知识,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通过定期邮件或者新闻简讯和社员沟通呢?如果我想用和脑科学相关的方法帮助周围的人(比如正念冥想),那我完全可以建立一个 “社群”,前期先招募少数现任社员,建立激励机制,一起打卡练习冥想,然后慢慢扩大,试着影响更多的人。这一切,似乎早就打破了 “社团会议” 的局限。
那次的顿悟给被困扰许久的我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既然开不了社团会议,我便决定直接用“新闻简讯”的方式(newsletter)来给社员,甚至是感兴趣的老师们,每周放送脑科学相关的资讯,目前反响不错。关于“冥想社群”,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现在为止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信息群,准备开始下一步行动。
自那天起,我便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促使了自己的灵光闪现。或许这是自己长期持续思考社团经营问题所带来的附加效应?这样看来,主动思考并勤于思考是助我们“跳出思维盒子”的重要因素。
前方的路还很长,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