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读书笔记之一一一有效应对紧张和焦虑)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产生过紧张和焦虑。以入园分离焦虑为例,尽管父母在孩子入园前都会做一些心理准备,但“我不想上幼儿园”这句话却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潜伏在父母和孩子心头,时时折磨着两颗紧张而脆弱的心。
面对一个过度焦虑的孩子,父母就像要经历一场身心疲惫的硬仗。

如果说刚入园时很考验父母和孩子,那是不是孩子入园稳定后父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菲菲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突然开始吵着不肯上幼儿园。起先妈妈并没有在意,但持续一个多月后,她才发觉事态的严重性。在请教了心理咨询师后,妈妈通过自己对孩子的积极倾听找到问题的根源:菲菲某天听到大人们聊天说某幼儿园隔壁一个工厂发生火灾,蔓延到了这个幼儿园,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所以菲菲从那天开始就一直担心自己的幼儿园也会发生火灾。

科恩博士说,焦虑的原型是因为紧张,但并不是说紧张就一定不好,因为人类出现适度的紧张其实是有益的。

如果把人类大脑比喻成一个安全系统,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必须时刻觉察、防范、评估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向身体发出信号。

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发现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

适度紧张的孩子到了陌生环境会感到羞怯害怕,可能会身体僵硬、发抖,也可能会哭泣,他会选择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紧张感和不舒适感,引起成年人的注意和保护,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时,他的头脑安全系统同时也会做出理性评估——哦,我只是白天在幼儿园,到了下午妈妈会来接我的!哦,在幼儿园里我会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当警报系统和评估功能都正常运作时,他就放松了警惕,所以能正常参与活动。

菲菲对火灾的适度紧张,给她带来的益处是:她可能因此懂得了火灾是会伤人的,会因此学会在生活中远离火灾。

但如果孩子紧张过度,脑部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站岗放哨“——时刻防备潜在的危险。

一个容易焦虑的孩子,他的头脑安全系统可能会持续拉响警报,同时理性评估系统也发生了故障——这个地方全是不友好的陌生人!妈妈一定是再也不要我了!

此时他无法觉察到周围友好的信号,陷入持续拉响警报、无法进行理性评估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了。

菲菲对火灾的过度紧张,紧张到不肯去幼儿园,一想到上幼儿园就担心失火烧到自己,最终可能会干扰到她的正常社交生活。

所以说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是需要适度紧张的。只有过度的和持续性的紧张才会成为一种危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容易紧张,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任由这份紧张持续下去。

一个孩子之所以容易过度紧张,固然有先天特质和心理创伤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但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却是:父母本身是否是一个焦虑的人?

科恩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度紧张的孩子往往出自过分保护或神经紧张的父母!

在游乐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父母,在孩子爬高或想挑战一下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向孩子发出警告:“小心一点!”“不要爬那么高你会摔下来的!”“不可以到那边去!那边很危险!”这些声音无疑是在加剧孩子的警报、阻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以及破坏孩子的安全信号。

这种耳提面命、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担心,谨小甚微的过度保护式的家庭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任何切实的帮助,只会加重焦虑感,导致孩子规避风险,不再去尝试新事物。如果父母知道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一定会追悔莫及。

作为父母需要思考的是:过往我们做了些什么使孩子的紧张之结系得更紧?今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孩子的紧张之结更快地松开?

“紧张之结”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孩子感到紧张时,难受的肯定不止孩子这一方,父母同样也很煎熬。这就好像是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父母拉着一头,孩子拉着另一头。如果双方都在用力,不知不觉中,这个结就会越来越紧。

只有双方彻底地放松才是解开紧张之结的唯一方式。

这里的双方用力是指:孩子不但为某一件事担忧、害怕、紧张,同时还会因为父母或有意或无意传递出来的评判和不接纳,诸如“不用害怕,这有什么好怕的?”而产生的新的情绪——羞耻感、挫败感、焦虑感。这些都是表明双方在用力拉这个结。

如果父母本身足够放松,且不但能接纳孩子的紧张、担忧和害怕,而且还能引导孩子认识到“担忧是正常的,害怕也是正常的”,那么这个紧张之结自然就会开始松动。

充满笑声的游戏是最能让人放松的,一款傻乎乎的游戏胜过一本正经的说教。

比起在孩子焦虑时,成人不断地向孩子说教“你看这其实是没有危险的”或者向孩子提建议“你如果愿意去试一下,你会发现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更好的做法是,当孩子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中时和他玩一些放松夸张的表演游戏。

一个名叫布露柯的小女孩,很容易慌张,尤其不能接受生活常规被打乱,这让她的妈妈很苦恼,于是带她去找科恩做心理治疗。科恩发现孩子很喜欢他工作室的一只布鸭子,于是他提议妈妈陪孩子玩一个“鸭子警卫”的游戏。

妈妈拿着那个布鸭子,假装鸭子是一名警卫,对工作认真负责,但又非常胆小。妈妈用滑稽可笑的语调自言自语道:“我得守着这个谷仓,保卫这里的安全。听说附近有几只坏狗狗。”

看着妈妈拿着布鸭子摆出超级勇敢的架势在房间里来回巡逻,布露柯咯咯直笑。突然,鸭子看见一只巴掌大的毛绒狗,吓得大叫一声,仓皇逃跑。布露柯笑得更开心了。

随后孩子也忍不住加入进来,她拿出很多的毛绒狗,痛痛快快地“欺负”起鸭子来。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还想出了更多的坏点子来吓鸭子,而鸭子则一边自吹自擂说“我什么都不怕”,一边笨头笨脑地连躲带藏。

妈妈告诉科恩,以前即使在游戏中的假想危险,都会让女儿害怕,现实生活中就更不必说了。

而现在,妈妈表演出来的外强中干的滑稽模样,让女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强者的力量感,她甚至可以在假想游戏中创造各种疯狂的危险。

在玩了几个星期这类游戏之后,布露柯的高度戒备状态明显好转,能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了。

妈妈用游戏的快乐方式与女儿重建联结,一起面对共同的困扰。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轻松的笑声打开孩子的紧张之结。而父母笨笨的傻傻的样子,就是让孩子放松的最好方式,因为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体验到了强者和勇敢者的感觉。

没有哪个孩子的童年是没有经历过紧张的。

紧张是焦虑的原型,适度紧张是有益的,而过度的持续性的紧张则有可能带来危害。

儿童容易紧张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先天特质、心理创伤以及父母焦虑的影响。

当我们观察到孩子有过度的或持续紧张的现象发生时,父母需要做到不焦虑地关注到孩子,并且协助他打开紧张之结,帮助孩子重置他的头脑安全系统。

游戏是孩子最能读懂的语言,那些傻傻的笨笨的角色置换游戏,是让孩子放松打开紧张之结的最好方式。

面对生活的压力,成年人可能选择做出合适的行为去进行应对,比如面对吃不上饭的压力,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会去劳动,种田或者是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取粮食,面对穿不暖的压力,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会去劳动,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取衣服。无论哪一种,只要他知道自己正在处理这个问题的道路上的时候,他的所受的压力,就会减缓,而当问题解决了,压力就会消失。
【《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读书笔记之一一一有效应对紧张和焦虑)】但是儿童不同,他们可能缺乏应对的这种认识,主要是缺乏他们正在应对这种压力的这种认识,也就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抵消他们的压力。所以当儿童感受到太多的压力的时候,就会紧张和焦虑,作为父母呢,一方面想办法帮助他们排解这种压力(比如上文提到的游戏),另一方面,想办法不要让他受到太多的压力。因为孩子不知道怎么应对它。但适当的面对危险,保证安全的压力还是要有的,否则可能会造成莽撞的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