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


对于“大公司”,你有没这样的感觉?它就像一个轰隆隆转动的机器,每个人像螺丝钉,正因大家的紧密合作,这机器才能高速运转。
然而,螺丝钉是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成为的,因为它一离开“机器”,就废掉了,一事无成。那如何摆脱成为一个“螺丝钉”?如何摆脱死工资?今天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个答案。


1

那年,我被派驻华为海外某国市场,去做某系列产品的销售。
之前在总部远程支持项目,然后在几个国家之间来回跑,项目经验也积累了不少。
这一回,因为公司在当地没有该产品的销售人员,所以我作为责任人,而不是支持者,踏踏实实做完项目,签了单,刚准备喘口气,在当地国找个周末旅游两天。
忽然就收到地区部直接主管的一封邮件,内容有4点:
恭喜签单。组已经决定,由你负责该产品在这个国家的所有销售。你在当地的工作向某某总汇报。一周之内,提交一份《某国某产品年度市场分析》。
我当时就懵了。“负责销售”?怎么负责?
什么叫“市场分析”?怎么分析?没玩儿过啊。
我实在太无助,想跟主管打个电话,既有点怕,又有点不想让他小瞧。
好在做项目期间跟当地同事处得还不错,有个老员工很仗义,手把手教我,说材料要包括不限于:
国家人口总数,人口分布,用户平均贡献收入……国家通信战略,各个客户的势力分布,客户的战略,客户关系现状……公司的势力分布,竞争对手SWOT分析,突破口和压力点……
旅游就别想了,持续的加班加点,我终于赶在截止日期来临前的那个深夜,按下邮件的“send”键,长长的舒了口气……
等我第二天打开邮箱,发现在我发送之后的半小时后,主管就回了邮件,只有三个字:
还可以。
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
文章图片

2

我当时挺兴奋,工作毕竟得到了认可。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份报告的水平,在主管眼里就是垃圾,只是作为一个新手,这个质量,“还可以”。
也就是那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人家说,一个销售在华为的海外市场会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在空白市场。
因为,你不得不“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我们说起大公司,最容易吐槽的就是它会将一个人塑造成一颗螺丝钉。
什么叫螺丝钉?
就是你只能和旁边的齿轮合作,看起来严丝合缝,效率极高,实际上,一旦离开熟悉的平台,离开那些你合作无间的齿轮们,你就什么也不是。
大公司通常拥有成熟市场、成熟的内部管理体系,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
但是在那段海外经历里,迫于压力,我不得不从熟悉的“项目运作”中抬起头来,看前面的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怎么做“市场分析”。
曾经,我眼里只有面前这一亩三分地,但是那封邮件要求我,在远方还有更加肥沃的良田,我必须去思考它们在哪?有多肥沃?如何占领?
不能只做一个听命于人的士兵了,除了练习瞄准、扣动扳机,我还得像个将领一样制订计划:往哪里行军、怎么赶去、什么时候进攻。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
我的答案是:
培养全局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叫“全局观”。
我们常说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些当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全局观。
比如上面要求的“市场分析”,比起“运作项目”,就是多了一个全局观的能力要求。
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
文章图片

3

如果你职场经验丰富,而且逻辑敏锐,一定看出来了,上面这种全局观,依然是建立在某个职位之上,往深了看。
这是在“深度层面”的全局观。
这已经很不容易,不过,还不是全部。
多年以后我已离开华为,有次和一个前同事聊天到深夜,我们聊起认识的朋友们,都有了什么去向。
然后总结,跳槽的时候,我们之前在华为学到的一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多大帮助。
得到这样的结论:
第一种跳槽,是去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相同职位,有帮助的成分大概在80%。
这80%是你可以“沿用”原来的行业背景、人脉积累、思维框架、专业技能,只有20%是公司风格、企业文化的差异,需要你重新适应。
销售就还干销售,研发还干研发,除了换个公司Logo,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风险最小,但是对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几乎没有帮助。
第二种,跳槽同行业的不同职位,50%帮助。
不同职位常常有相通性,从研发跳到技术支持,从文案跳到市场是可以的,从程序员跳到财务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这种时候,另外50%是思维框架、专业技能需要从头学起,风险较大,不过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也很大。
【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第三种,跳槽不同行业的相同职位,只有30%帮助。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况,感受很深,跳槽以后,行业、专业知识需要重头学起,人脉完全谈不上,只有自己的思维框架和少量技能可以沿用。
风险极大,非常痛苦,但是个人成长也极快,而且,对行业的依赖也变小了。
第四种,是跳槽到其它行业的不同职位,这种操作都是个例,就不讨论了。
你可能会问,上面这些分析,跟这篇文章的主题“全局观”,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了。
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脱螺丝钉的宿命()
文章图片

4

我们重点对比下第一种和第二种。
第一种跳槽,同行业同岗位,相信你也同意,这是职场里最常见的情况,最后的结局就是那些新闻标题,“35岁华为员工的中年焦虑”、“中兴工程师含恨跳楼”……
因为,大多数人都变成了“螺丝钉”。
第二种就很有意思了,同行业不同岗位,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同一公司的不同岗位。
其实,陆续经历公司不同部门的岗位,是很多大企业锻炼接班人的传统路径。
比如IBM内部一直就采用著名的“职位轮岗”,来培养和检验接班人;联想的郭为在掌管神州数码之前,柳传志让他从1988年到2000年,每年都更换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也是回国后加入父亲旗下的长实、和黄,轮岗过各类重要职务。
在不同部门经受历练后,你对行业、对公司会有更加宏观的认识,你能暂时抽离自己的身份,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这就是我想说的,“广度层面”的全局观。
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理解行业变迁、公司发展方向和节奏、团队之间冲突、管理方式调整,特别有必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