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十八界

门、净色、所缘、依处

在深入了解心路过程之前,一定要先明白一些名相,才能够彻底了解心路过程。这些名相分别为:
1. 门:巴利文叫“Dvāra”,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交往的管道。所缘需要透过门,心才会生起眼门心路过程。比如要进入房间,一定要穿过门。所以通过门,心与心所得以接触目标,目标亦得以呈现于心和心所。比如刚才讲的眼门,色所缘撞击到眼净色,眼门心路过程才能够产生。通过眼门,心与心所才得以接触到色所缘。门一共有六种:眼门(眼净色)、耳门(耳净色)、鼻门(鼻净色)、舌门(舌净色)、身门(身净色)、意门(有分)
【十二处、十八界】2. 净色:眼门是依眼净色而生起的,没有眼净色,眼门是不可能生起。眼净色在眼睛里面,且和眼根是同一个意思。其他如耳门要通过耳净色,鼻门则是鼻净色,舌门是舌净色,身门是身净色,意门要通过有分。
3. 所缘:若无所缘,心路过程不会生起。比如颜色若不撞击眼根,不可能生起眼门心路过程。因此所缘非常重要。所缘与目标是同一个意思。心与相应的心所必须缘取一个所缘(因为心本身就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方能生起感觉、分别与认识的作用。所以,没有所缘,心不可能生起。
所缘有两种解释:
为心所取乐的:你在品尝咖啡时感觉到很快乐,是因为心取乐咖啡的味道。所以,所缘是心取乐的对象。
为心钩住或为心紧握的目标:品尝咖啡的美味时,心一直钩住美味不放。所以心很容易钩住目标。没有目标,心不会生起。
所缘共有六种: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触所缘有三种,是地、火、风。法所缘包括:五净色、十六微细色、心、心所、涅槃、和概念(十遍、安般念等)。
4. 依处: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有六种依处: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例如眼识是心,所以眼识一定要靠眼净色这个依处才能够生起。我们有 89 种心,扣除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之外,剩下的心都要依靠心所依处。心所依处的特相是提供意界(五门转向心与二个领受心)及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心所依处不是心脏本身,是在心脏底下的血液里,那里有很多心所依处在生灭、生灭。一个心只能够依靠一个心所依处,过后就灭掉,另外一个心所依处又会生起。心所依处是过去的业所产生的色法,是属于业生色。
依处之概要
欲界有六种依处:眼、耳、鼻、舌、身与心所依处。在色界则没有鼻、舌与身三依处。在无色界则完全没有依处,因为依处都是色法,而无色界是没有色法的。
依处之分析
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首五门(即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


十二处、十八界
文章图片
十二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六内处)、颜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简称六外处)。这十二处是另一个整体的分类法,首五处与五净色相同,第 7 至第 11 处则与五根所缘相同,意处则包括了 89 种心。法处与法所缘不相同,法所缘包括五净色、16微细色、心、心所、涅槃、概念等六种,法处则包括 52 心所、16 微细色及涅槃。十二处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门。为什么十二处很重要呢?因为所有的烦恼全是由六外处撞触六内处引生的。佛陀说:“……不遍知这一切(十二处),人们无法灭尽一切苦……”六外处如强盗,六内处就像一个空的村落,颜色处每天打劫眼处(空的村落),眼触到可喜的就升起贪,不可喜的升起瞋。耳也是一样,听到悦耳的声音升起贪,不悦耳的声处升起瞋。鼻、舌、身也是一样。佛陀将眼、耳、鼻、舌、身、意处比喻为空的村落,是要说明这些都是无我的。当六外处撞击六内处时,容易升起贪瞋痴,所以修行就在六外处撞击六内处的那个当下。六内处天天开放着,时时有六尘撞击六根,所以每一天、每一刹那都是修行的时刻。佛陀又举了另一个例子,说明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空的。有位国王听到非常悦耳迷人的笛声,很想再听,请臣子去找悦耳的声音。臣子找来笛子,但国王要的是声音。臣子说声音是由笛子吹出来的,而且需要一个擅长吹笛子的人,才能吹出迷人的声音。国王一味坚持只要声音。为了找出声音,国王把笛子拿过来,看来看去、弄来弄去,就是没有悦耳的声音。他以为声音藏在笛子里,大力摔破了笛子,还是找不到声音。这例子要传达的是:“当因缘具足,声音才生起的,因缘不具足,声音不生起的。”这表示六内处都是因缘法,所以说是空。
七识界
在《阿毗达摩论》里,所有 89 心被分为七种
识界:
1. 眼识界:眼识,有二个心。
2. 耳识界:耳识,有二个心。
3. 鼻识界:鼻识,有二个心。
4. 舌识界:舌识,有二个心。
5. 身识界:身识,有二个心。
双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个是善的、五个不善)——生起时只执行一种作用,比如眼识执行看到作用,耳识执行听到作用。
6. 意界:五门转向心、领受心二个,所以有三个心。
7. 意识界:其余的一切心,有七十六个心。
双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个是善的、五个不善)——生起时只执行一种作用,比如眼识执行看到作用,耳识执行听到作用。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等五识界,共有十种心,加上意界的三种心,共有 13 种心。89 心中扣除这 13 种心,所以意识界有 76 种心(89 - 10 - 3 = 76)
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颜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为什么称界?界(dhatu)是因为它们“持有”或“背负”自己的自性,例如地界持有硬、粗等自性,眼界、耳界等等也持有各自的自性。佛陀以它们的自性解释十八界是为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我,称它们为界,是要破除我见,破除你我他的错误颠倒想。”其实十二处跟十八界是一样的,只是分得更细。如何分别呢?眼处就是眼界,耳处就是耳界,鼻处就是鼻界,舌处就是舌界,身处就是身界,颜色处就是颜色界,声处就是声界,香处就是香界,味处就是味界,触处就是触界,法处(16微细色+心所+涅槃)就是法界(16微细色+心所+涅槃),意处则包括七个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五门转向心+两个领受心)、意识界(89-10-3=76)。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等五识界,共有十种心,加上意界的三种心,共有 13 种心。89 心中扣除这 13 种心,所以意识界有 76 种心(89 - 10 - 3 = 76)。


十二处、十八界
文章图片


(善戒尼师 阿毗达摩)
善戒法师(Sayalay Susila)简介
善戒法师(Sayalay Susila)1963年生于马来西亚彭亨,槟城理科大学大众传播媒介学士,大学时已开始禅修。
1991年,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佛教禅修中心,披剃出家。披剃后六个月,法师便前往缅甸, 在著名的阿阇梨班迪达大禅师(UPanditaSayadaw)之下,精进密集修行马哈希禅修法门三年。
1994年,法师依止缅甸阿阇梨帕奥大禅师(Pa AukTawyaSayadaw)学习止观,除了勤奋不懈地学习禅修,也学习阿毗达摩、古代经文和巴利文长达十四年之久,深受法益。
由于法师睿智,并精通英语、华语、福建话、马来语及缅甸语,因此深受大禅师之赏识与信任,充当禅师海外以及国内小参和佛法开示的即席翻译。
2000年始,经帕奥大禅师之鼓励和敦促,法师开始在马来西亚、澳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欧、台湾等著名学院(如宏誓、香光)教授『阿毗达摩』。
2002年开始,法师的足迹开始遍布北美各地,其教法清晰精准,备受称扬。并应请法者之邀,除了授课外,也指导禅修和开示法要。
为了饶益众生,增广见闻法师亦参学了缅甸各种禅修法门:(莫哥( MogokSayadaw)、乌巴庆(Sayagyi UBa Khin)葛印卡(Goinka),和雪吴敏(swheeOo Min)。因此,法师成为非常善巧的老师,能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教导佛陀教法中细微部分,根据实际禅修体验,来清晰呈现法义。其佛法开示生动、活泼、精准与独特,著作有:《认识五蕴》、《揭开身心之奥秘》,《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Mind and Body》,《The Path to Happiness》,《阿毗达摩实用手册》以及《佛陀的九种德行》等书。
2014年,法师开始在中国指导禅修。
2015年,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创立了(正勤乐住禅林),并担任住持。
善戒尼师开示-英语网站1:http://www.sayalaysusila.net/pages/home (注:网站内音频与著作都有中文显示)
善戒尼师开示-中文网站2:http://www.dhammatalks.net/Chinese/Sayalay_Susila/Disc1/index.ht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