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2018-11-24 | 关于写作

关于写作
前面讲了要尽量每天都能写一点东西,不管是多是少,哪怕一次只写200字,只要笔耕不辍,那么日积月累也将会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同时最重要的是只要够坚持,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2018-11-24|2018-11-24 | 关于写作】所以给自己定下的FLAG还是要执行,从小事做起,从小目标做起,由微行动形成微习惯,再贯之以坚持,最后看能发生什么奇迹。
孔子所说“尽人事,听天命”,也是这个道理,先不去管到底会怎样,先去用心做就对了。
那么每天要写什么呢?就写对每一篇听过的书做个感情和总结吧。
前几天听过一本书叫做《认知天性》,说的是为什么有些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而有些人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能做到。这并不是因为智商的问题,事实上绝大部分人的智商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而真正的原因在于看起来轻易就做到的人,实际上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关键在于使用了更为高效的方法。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对于一些需要背诵的内容,有些人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去实现记忆的(包括我,比如上学时的好些古诗词的背诵),而有些人是通过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不断刻意反馈来强化理解(比如有些人只间歇性读了几篇书,但同样实现了背诵记忆的效果)。
当然这里又讲到了另一本书《刻意练习》以及其中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叫做“反馈”。后面写到这本书时再做讨论。
回到《认知天性》,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就是,用最不费力的努力去做的事,也将是最容易忘记的(有一个名词,不记得了,回头重新听一遍)。举的例子就是上述反复背诵同一个内容,看似很努力,实际上这是最不费力 的一种努力,而与之相反的另一种记忆方式,就是先看一遍,理解反馈,发现不没记住或不理解的地方再返回去加强理解记忆,这样反复的次数确实少很多,但效率却更高,而不断反馈本身就是一件刻意练习的很费力的一件事。就像我刚刚讲的忘记了对于这个观点的名词,然后再返回去看, 这就是一个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再一次最大程度地帮我加深对本书的理解和记忆。
突然发现内心过于空洞,需要太多太多的知识来填充,每听一本书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认识。期待在读书的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增强内涵,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强化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生活上更好的改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