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出力不讨好,是时候改变工作方式了

越是在工作上做不成绩的人,越是工作压力山大。他们手头的活儿积攒了一大堆,刚接手的任务一再拖延。因为总有干不完的活,新的旧的堆叠在一起,所以实在是没有心力应付如此多的任务。
有时候,往往出力不讨好,干了那么多的工作也很少听到领导的表扬,不用说慰劳一下原本受伤的心。然而,工作不是使用蛮力,想要做出成绩还得需要智慧。


活是永远干不完的,不能干耗自己的精气神。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做一件事要确认其存在的意义。年轻人在岗位上应尽快熟悉流程,而不要闷着脑门就开干。一头拉磨的驴,只会围着一亩三分地打转。


在《异类》中提到除了10000小时的练习,个人的天赋,时代赋予的机遇和家庭教育也是左右人成功的必要因素。然而吴军提出这些都不是使人成功的充分条件。


真正能做成事的,并不是10000小时的简单重复,而是每次都要给自己抬高水平,形成阶段性进步。有句话说,“会深度思考的人会花20%的时间来阅读,80%的时间用于思考找出事件的本质。”做事要挖掘事情的本质,不要偷懒做无意义的事。


跳出圈子看问题,即使你已经做到了优秀,也不要固步自封。时代在变化,在今天,学习爱好者很容易脱颖而出。要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东西,才可以在这个专业里做到优秀。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自己赋能,想清楚自己所擅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此,吴军在《见识》中告诉你破局的三板斧:

愿景越清晰,才越清楚自己的发力点在哪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什么上面。突破自己,主动承担任务。将问题细化分解,形成阶段性目标。目标和实际总会有偏差,要适时调控自己的行为,纠正偏差。

和优秀的人来往,对于对方的话首先不要排斥,不能因为不认同他的观点,就急于做出否定,要换位思考一下,对人性多一些理解。对方说这话的的用意真的是批评而不是为你好吗。改变说话的方式,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

勤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思考总结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记忆再好,也不可能在大脑里长期留存。随时翻看之前的记录,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奉行极简主义,删繁就简,不断实践有效的方法。


总之,对于挑战性的工作,凡事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事,要主动挑起担子,不要怕麻烦。这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前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可是一旦跨越障碍,整个人会进步很大,在处理相类似的问题上就会迎刃有余了。


有些枯燥的工作是甩不开的,那就提高工作效率。知识工作者,不要拒绝新技能的学习,尤其要学会使用工具,借助于网络提升工作效能。比如,幕布的竖式思维导图,可以整理知识脉络,梳理文章结构;讯飞语记用语音转化文字,方便临时的输出;石墨,多人协助的可编辑文档,有利于大家头脑风暴,提高传达的效率。学会应用APP,对工作确实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做事不要虎头蛇尾,既然前期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再咬咬牙,坚持到底,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凡事都要求差不多,虽然都是一样的花功夫,只是因为别人把事情做到了极致,多花一点心思,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工作出力不讨好,是时候改变工作方式了】做事有头有尾,并尽力做到最好,做得漂亮,并不是对自己的过于严苛,而是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打造自己的品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