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

2018.12.16星期日小雨
“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麻鸡,

上草堆,

爹爹驮棍子打,

【“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奶奶在家煨;

爹爹吃肉,

奶奶啃骨头,

儿子喝汤,

媳妇闻香。

尒呐尒呐莫要吵,

锅里还有个鸡扒爪;

尒呐尒呐莫要争,

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

拿去和你小姑俩个人分。

吃半边,

留半边,

留到奶奶床里边;

老猫含(扛)到踏板上,

老鼠含(扛)到屋檐边;

老鸹叼到树头尖,

奶奶好吃哭三天,

眼(俺)睛哭之灯盏大,

嘴吧哭之歪半边。

…………

亲爱的朋友,这首歌谣在安庆市天柱山脚下流传已久。

“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
文章图片
只要你起个头:小麻鸡,上草堆……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顺口溜出下文。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做媳妇的地位低下,家里杀只鸡,不说鸡肉,就连鸡汤都没得份,只能腆着脸闻一闻鸡汤的香气。

短短的几句话,画面的立体感丰满,就如眼前,极具地方特色。这就是歌谣的生命力。

后半段更为形象生动,半边鸡肫,自小尒而小姑再到奶奶的床里边,又到猫、鼠、乌鸦以至奶奶的不舍。
回首往事,缺吃少穿生存环境、男女不平等的风气,甚至于那媳妇就是童养媳。那个时候不但物质匮乏,精神也匮乏,唯有这些歌谣伴随我们成长。生产队的小孩特多,不管认不认得字,一边搅泥巴做游戏,一边就哼着父母口授相传的歌谣,还没上学,但出自孩子们口,就如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一样,摇头晃脑,拉着鼻涕淋着口水,一背如流水。

“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
文章图片
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没进学堂门,顺口溜、山歌、民谣就像父母在春天里播下了种子,迎着东风生根发芽,开着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瓣,结出来的种子,不用手去摘,不用袋子装,都收藏在人们无限大的脑海里。
想想现代,辅导孩子,想要什么书有什么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等等诗句代替成儿歌。

君不知,一年级就有《语文》《学练优语文》《小猫种鱼语文同步阅读》《随堂作文》《国学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数学》《课堂练习数学》《学练优数学》;《安全教育》《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道德与健康》《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书法练习指导》等等十六本书。全部装入书包,有八九斤重,背在幼稚的肩上,光就重量也够小孩子承受了,难怪送学的路上,书包总是大人背的多。
“小麻鸡上草堆”烟尘里的歌谣醉了我的童年
文章图片
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深为孩子担忧,能学得过来吗?
普天下一样,自幼儿班而至高中,都有班级学生家长交流群,所有授课老师天天在群里交待作业。真的可怜一些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很多不识字,更玩不来智能手机,一抹漆朦黑,怎么办?
办法倒是比困难多。学校旁边,十字路口,辅导班应运而生。爷爷奶奶刚接出学校门又把孩子揣到辅导班,一年几千元反正是她父母给,下半年白天短,搞个街灯通明时才接回家。
更有甚者,小小的幼儿班的孩子早早地玩上手机,不加以引导,无尽的游戏也将吞噬着我们的下一代。

这世界真的难以理解了。大人们为生活所困压力山大;孩子们玩耍的天性被剥夺,为学习所累也压力山大。

一代人,一代事。
当一代人渐渐老去,《小麻鸡,上草堆》这首民谣也如同半边鸡肫,被老鸹叼到树尖上去了。只可恨,老鸹叼了鸡肫一去而不复返,家乡再也没有老鸹的踪迹 ,连根黑色羽毛也没留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