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初一学生写作,怎样选材,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各个老师及对外交流,都进行了教学课研讨,但讲来讲去,都没有突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怎样选材,第一是要围绕中心选材。这是第一位的,每个老师都是这样强调的,但实际上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没有突出到底怎样“围绕中心选材”,讲着讲着全都谈到分不同角度选材,好像只有角度分开了,明确了,选材自然就是围绕中心了。然而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却仍是跑题偏题,所选的材与中心对不上,不协调。他们在写作时头脑中会意识到自己写的材是不扣中心主题的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他们之所以会选取跑题偏题的素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自己头脑中素材较少,就熟悉那么几个,只有写自己最熟悉的素材,即使觉得不太适合,也只好硬往中心主题上贴。
二是他们有自己信心实足的素材,觉得非常合适,但写出来之后,老师评改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围绕中心的选材其实并不合题,这种现象也多的是,这个问题怎样破解呢?
三是他们写作文的时候虽然也明确自己的中心,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突出中心”行文,致使他们素材也很合适,但却总觉得没有突出中心,这是因为他们详略安排的意识太弱了,把背景的铺垫的内容写了很多,而在重要的关键的事情上却仓促结束,这就显得他们不会紧扣中心选材。这种现象在初一阶段是最严重的。
四是他们小学时期甚至初一上期,都没有怎么遇到选材问题,因为就是写单一故事内容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是简单明确的,把事件叙述完整,有细节,就算是完成写作了,几乎不存在选材的问题,而进入初一下期,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是一人多事件的记人叙事散文,都是“二三事”性的记叙文,这“二三事”要选哪二三事,以前只写一事,现在要二三事,还要详略、围绕中心等等,思维定势被打破,选材问题才突显。
明确了以上四个问题,我们也就大致清楚了如何“围绕中心选材”了。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头脑中没有素材怎么办?没有素材何谈选材?为了写够字数,完成任务,只好胡编乱造、硬贴硬靠!
对于这个问题,要强烈引导学生:不是没有素材,就我们日常写作训练的题目而言,都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尽可能地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没有素材是一种错觉,素材随处可见,才是真相!如何把随处可见的素材调动出来,才是解决选材的前提。所以,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首先是要让学生头脑中“有材”,而面对丰富的生活(处处可见的材),如何调用?这里的关键是思路!思路打不开,随处可见的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接收不到、感受不到。——如何打开思路,让学生把随处可见的材有所选有所用呢?角度!角度即思路!角度开,即思路开,角度开,即素材来,而明确角度的前提是明确中心。初一学生的作文,往往标题即主题,中心就是标题,所以中心应该是很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围绕中心选取角度,或者说把中心分成二至三个角度,类似于高中写议论文时的分论点。比如七下第2课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这篇文章标题即主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表达做者对闻一多先生伟大品格的崇敬之情,他是怎么分角度的呢?两个角度,学者和诗人的一面、革命家的一面。学者和诗人的一面,强调“做”,做了也不一定说;革命家的一面,强调“说”,说了就“做”。角度有了,素材就好办了。有了中心,有了角度,素材就有了针对性,思路就被打开,平时注意不到的素材,在这种角度提示下,就会得到激活,素材的选取就会更好把握。图式:中心—角度—素材——围绕中心选材,就是先给中心确定角度,角度明确,繁杂的素材就会得到梳理,选取就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确定中心,打开角度,激活素材。学生头脑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素材无法被激活。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说和做》思路结构图 针对第二个问题:自我觉得选材扣题,但实际偏题。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意识还不够强,有材而不会用,用材而偏题。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因果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素材为因,中心为果。要去体会和判断二者是不是构成一种较强的因果关系。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演绎关系或证明关系:明确了中心,然后寻找可证明中心的素材故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选材思路:中心与素材,是一种因果证明关系。围绕中心选材,就是给中心寻找证明材料。而能不能证明,要看构成构不成因果关系。对于初一的孩子认识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吧?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针对第三个问题:也明确自己的中心,但写作时因为不会“突出中心”,致使写作内容详略安排不当,造成选材不扣中心。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本质有两点:一是如何指导学生点题,如果点题做得好,常常把不够围绕中心的素材也能拉到中心上去;二是通过详略剪裁,实现让素材围绕中心。前者很好办,只需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意识:中心句、点题句要在文中反复出现,不少于3次,如开头、结尾、中间,典型的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开头结尾中间关于“说和做”这个主题,至少8次之多。几乎每一两个素材之前或之后都会有“说”“做”,以此突出主题,这样无论选材是否恰当,也会在这种操作之下显得紧紧围绕主题。再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其文章2~8段,除了第2段,对人物评价的点题句在段中与段尾,其它反映人物品格的评价点题句,一律在段首,给文章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纲,这个纲提取出来就是文章结构思路提纲;放在文章中就是点题句、主题句,统领各段材料突出主题,使每一则素材都紧扣中心。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题句 学生写作“有材而不能围绕中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会详略剪裁,造成素材内容主次不清、中心不得突出。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开头三四段还没有点题的句子,大量的背景文字与铺垫性内容,在关键过程与环节时,没有内容可写,于是仓促而过,这个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小学时形成的单一时间单一地点单一故事的简单记叙文写法,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六要素带来的思维定势难以突破,思维一直处于起因、经过、结果的表达上,常常将起因做完整描述,经过又缺乏足够的细节支撑,而进入初中,几乎所有的教材课文都是在描述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细节刻画,都有主题突出;更重要的是,特别是七下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是写一个人的多件事,由多件事的详略安排,散点式的,或叫糖葫芦式的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文章不再是小学时期单一故事、单一过程,不再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多素材多事件内容的组合串连——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而且行文中还都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叙中我们要求学生继续注重细节刻画,但不求故事的完整性,而议我们强调的就是叙前或叙后的评价性议论语句,即点题句,突出主题的关键句。这一思路的转变,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是需要一个濡染的过程的。也正是这样的文章写作方向,才更面临着“怎样选材”的困惑,好在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方向的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老王》,几乎每篇课文都是关于人物的“二三事”,将这“二三事”进行详略剪裁,用人物的某一两个精神品质或性格特点串连组织起来,我们将这种结构形象地称为“串糖葫芦式”结构法。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
文章图片
从以上课文思路梳理过程中就会发现,怎样选材的问题,课文是最好的示范,作者每一篇都是在串糖葫芦,而串糖葫芦的过程,就是选材的过程,而且是围绕中心选材,同时更是思路、角度打开的过程。
总结:
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一是明确中心,中心即串糖葫芦的签子;这个签子还要时不时的露出来,即每一个葫芦上都有明显的点题句。
二是明确角度,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人物(中心),角度清晰了,对生活中相关的事情可选取的素材就有了选择的方向,素材也就激活了;角度就是思路,角度就是结构。
三是明确详略,哪些素材要详写,即大葫芦;哪些要略写,或用于陪衬、铺垫,即小葫芦;
四是及时反复点题。点题是为了使中心更突出,是为了使素材更紧扣中心,“题”就是那个串糖葫芦的签子。
为什么我不太认同用《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给学生讲写作“怎样选材”?
很多老师,出于同一单元任务的因素,竟然选取《陋室铭》《爱莲说》两篇经典古文给学生讲解“怎样选材”这一写作问题,首先我觉得极不适当。不是不可以用此例讲解,而是此二例对初一学生写作示范性极小,讲得越是清楚,对学生写作指导意义越是不大,因为学生这个学段,还不需要在如何选材上去学习这两篇文章。
先看《陋室铭》的选材:
第一层:选取山有仙、水有龙,这两侧素材,比兴手法,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这第一则素材的选取,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而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几乎遇不到。
第二层:选取陋室外景的素材,表达作者远离俗世的幽居情景:苔痕上阶、草色入帘。这是从室外取材,写居室环境之陋。这一点学生尚可学习。
第三层:选取室内主人生活交往的素材:谈笑往来,调琴阅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这已不再是写陋室之陋,而是写陋室主人的“德馨”,德馨而室陋,意在形成反差,衬托室主人的“德”,从而得出“陋而不陋”的结论,这一层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显然难度太大,且日常写作训练基本运用不到。其艺术性太高,学生能够理解领会就很不错,用来指导实操性很强的写作很不合适。
第四层:用典,用诸葛杨雄之典,以古人自比,类比选材,更是初一学生不可学之处,最后一句孔子云,学生能理解其作用就已不错了。
总之用此文做“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示范,极不妥当,有用心而不顾学情,想高端而实无效。
【05-26集备(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探讨)】同样用《爱莲说》这样人文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的古代经典作品给初一学生讲“如何选材”的写作示范,都是犯了老师想自己玩优雅而实低效无效的毛病。不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