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人工智能

“可怕的”人工智能
文章图片
电影《机械姬》 昨天下班路上听“得到”对《必然》这本书的讲解,其中有谈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我的认知也因此被重塑,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之前我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多少有些恐慌,甚至觉得“可怕”。为什么恐慌?恐慌从哪来?恐慌就从一篇篇说未来7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文章中来。
70%的工作被取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饭碗要被这些人工智能给抢了!有段时间,我还为此认真地想过我现在的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结果发现很大概率会。这能不恐慌吗?可恐慌又能怎么办,并不清楚下一步要怎么做,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恐慌”的认知底色一直存在着。
此外,我可能也受了科幻电影的影响,给人工智能勾勒出来的形象,不仅是能打败李世石的可以深度学习的程序,更是要与人类对抗、意在取代人类的怪物。
好在听了昨天的讲解,让我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也因此消解了恐慌。
讲解里提到,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其实有些盲目,因为很多工作其实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更合理,比如不断搬起重物、一天24小时无休工作、采摘水果、打扫卫生等等,这些工作虽然一直都是人类自己来做,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必须、只能由人类来做。如果把这些工作交给人工智能,他们不仅能做得很好,也可以把人类从这些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发挥人类优势,去做那些人工智能还做不来只有人类可以做的事。
这一点我很认同,比如扫地这件事,一直都是自己做,可又觉得每天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有些浪费。但有了扫地机器人后,它扫它的地,我看我的书,虽然笨拙了点,但相当轻松地就把我从扫地这件事上解放了出来。
此外,除了这些单调的杂活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轻松完成人类目前需要花费大气力才能干好的事儿,比如IBM的人工智能“沃森”,它只用了10分钟就确诊了一个罕见白血病例。如果人工智能用在法律上,它可以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证据,识别案件中的矛盾,或是对法律论据的使用提出建议。这些人工智能如果能大范围应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而我们之所以对“被人工智能抢饭碗”感到恐慌,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隐形假设——只有工作才有饭吃,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饭吃。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经济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打个不严谨的比方,从前工作一天换来的报酬可能只够解决一餐温饱,在《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里,全家人从早忙到晚获得的食物也只够解决一顿早餐,而现在工作一天也许已够解决全家人一周温饱,那未来说不定工作一天可够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在物质越来越富足的大背景下,同等时长的工作可获得越来越高的回报是大概率事件。
想象一下,当汽车、洗衣机刚被发明时,马车夫和洗衣工估计也恐慌的很,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即将被这些笨重的家伙给抢了,自己和家人会不会因此被饿死?
【“可怕的”人工智能】结果呢,他们应该没有被饿死,因为他们可能开了洗衣房或者当了汽车司机,重新有了新饭碗,和以前一样好好地生活着。哦不,应该比以前更好了,因为他们再不用整天弯腰在水池前洗一天的衣服了,再不用坐在马车上风吹日晒颠簸着赶路了。
所以,人工智能并不可怕。李世石是被AlphaGo打败了,但这并不影响人类携手人工智能共同探索围棋奥秘,由人机对抗变成人机对话。
可见,对人工智能的恐慌,其实是来源于“对立”,把人工智能看成了人类的对立面。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人类的助手,是不是如虎添翼?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人类是不是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切值得期待。
最后讲解提到,在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人无疑是与人工智能密切协作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