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亲自作序,5分钟带你读完《认知盈余》

?双节假期,你的时间有了盈余。
闲暇时间的充裕,让你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可以回家团聚,也能外出旅游。
或许,你还没有发现,在工作日,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贡献自己的“认知盈余”。
今天就带大家解读一本,能启发你互联网思维的书,《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马化腾亲自作序,5分钟带你读完《认知盈余》
文章图片
我希望通过提问和结构化的方式,能让你明白本书中的精华内容。
1. 什么是认知盈余?
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通俗地讲,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在互联网上进行没有经济回报的个人输出。
比如早几年的论坛上, 无数的网络作家进行个人小说连载。
比如“今何在” 写了《悟空传》,当年明月写了《明朝那些事》;博客发展时期,你能看到许多人写博客,比如知名博主“和菜头”;现在是微信公众号天下,无数的人则加入了微信内容生产大军。
早期写论坛是博客,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完全凭个人的兴趣,以及读者的鼓励,作为持续下去的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协作效率越来越高,时间盈余越来越多,于是,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工作之余进行个人输出。
在众多人群里,有很大一部分人,输出的是优质内容,虽然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不算太多,但日积月累,并把这些人时间汇聚在一起,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盈余很好懂,就是充裕、有剩余。
而认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认知能力。比如,白天上班,你需要调用自己的认知能力,比如编程、写作、沟通等等,为公司和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
但每个人能力不同,类似电池容量规格不一样。
有的人在工作上,耗尽了100%的“电量”,有的人能力跟不上工作要求,“电量”甚至是负数,但还有人,只用了50%的能量,甚至更少。于是。下班后,变可带着剩余的“电量”(认知盈余),在兴趣领域,继续“放电”。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在互联网时代,会出现这种“认知盈余”现象?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下班后空余时间越来越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没有经济回报的情况下,还贡献自己的认知盈余?
这里有两个基本条件:

1. 互联网协作工具的出现
(1)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在任意网络节点间双向流动。
早几年,我们看电视和报纸、听广播,都是单向输出,被动地接受电视台,日报社,广播台给编导主观上给我们制作的内容,而我们自己只要被动地接受就行了。
但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流动变成了双向,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而且,互联网是开发的架构,不管你是CEO,还是普通学生,在网络上都可以平等地发声。你可以自己写微信推文,写微博段子,去今日头条编辑新闻等等。

【马化腾亲自作序,5分钟带你读完《认知盈余》】(2)从PC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间利用率越来越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过去,电话解决不了,需要面谈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视频通话搞定。
本来你需要从上海坐飞机到北京宝贵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此外,等车吃饭这样的时间也可以被利用,能利用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协作的门槛成本大大降低。
2. 人们做事的内在动机
许多人在没有经济回报的情况下,贡献自己的认知盈余。主要是出于热爱和个人认同感。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欢写作,喜欢拍视频,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好,和回家打游戏是一个道理。
同样,写出来的文章,被他人肯定和赞许,这种能力被认可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也是内在动机的体现。
掌握了以上两点,基本上就理解了这本书的核心。
当然,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让一群人持续贡献认知盈余,认知盈余会受到哪些机会和挑战,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想继续深入读下去的朋友,可以阅读完整书籍。
理解了认知盈余,你就能明白,互联网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除了职业身份外,在闲暇时间,还能拥有多重身份。
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则要看准时机把自己卓越才华展现出来。
还等什么?时代在期待着你的认知盈余!
微信公众号:姚望运营日记(ID:iyaowa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