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商业航天急需「商业化」:资本向上,成本向下

投稿|商业航天急需「商业化」:资本向上,成本向下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泰伯网,作者 | 沐子,编辑 | 鹿野
轰烈的飞天计划,到了新的一年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 。
资本的动向总是很好的佐证 。今年年初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等相继获得融资 。
不论卫星还是火箭,对于入局的企业来说,唯一确定的是要打造一套独立于体制内体系的配套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更希望能够寻求商业化供应链的保障 。如果依托于体制内,一旦相关产品采购受限或者价格提升,对市场参与方的影响比较大 。”
“成规模的火箭、卫星制造能力,需要一个更细化、更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 。”有业内人士称 。
正如出身航天系统的小米CEO雷军两年前所说,商业航天的本质是要将航天从科研转为工业的模式 。
只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从2015年发展到现在,虽然整个商业航天市场的融资规模看上去比较好,实际上仍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源投向中下层制造等生态” 。
再造产业链押注造火箭、卫星总体的资本,比看好零部件厂商的多得多 。相比之下,部组件制造是一桩“冷门”的生意 。
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商业航天赛道的融资事件共35起,披露融资金额有64.5亿元,其中火箭/卫星发射研发、航天装备制造等居多 。
但同时,资本市场也逐渐明晰,在整个航天产业链中,一发商业火箭成功发射的背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的价值只占10%,火箭、卫星所需关键零部件的可开拓、可想象空间很大 。
正如中科创星投资总监李峰表示,此前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火箭、卫星等总体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布局不多,难以从单机和部组件等根本环节降低成本 。
这也意味着,“真正要把火箭、卫星的制造规模做大,发射频次提高,并把整体价格降下来”,需要在制造端做更多的事儿 。
“包括各种测试行业在内,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基础非常雄厚,只是受限于航天体系的要求、标准,广大民营制造业始终没有办法为国家航天工业提供一些服务 。”寰宇航天方面认为 。
核心团队来自上海航天八院的「寰宇航天」,其创立时,已经有太多的火箭、卫星总体企业走在行业前列 。
避开火箭总体的热点,也放弃火箭发动机研发的路子,寰宇航天明确定位在产业整合、协调的角色 。利用国内现有的、广泛的制造业技术,团队在泰山脚下搞出了国内第一个“开放式”火箭综合试车基地,试着改变“很多民营火箭公司在体制内火箭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排不上队”的现状 。
在业内人士看来,体制内固然优先保障国家任务,而针对商业任务,不得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以及经济性审查才能承接 。
从商业卫星服务商的角度看,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关键核心部件依然依托体制内的研究院所,暂且没有实现全商业化的研制模式及供应链条,且体制内星上产品的整体成本定价高,包括了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并不符合商业航天低成本的采购需求 。
在当前全球低轨小卫星星座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下,「微动时空」去年以空间运动部件领域为切入点入局商业航天 。
从供应链角度,将体制内同类产品成本降低近50%,也让「微动时空」很快拿到了订单 。“我们2021年4月份成立,在两个月之内拿到了首个产品首飞的商业订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