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李德仁院士: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是两个不同概念( 二 )


李德仁院士表示 , 元宇宙需要把概念说清楚 , 理清规则框架 。
“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 , 必须明确虚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边界 , 要让技术运转有足够完善的规则作指导 , 要让参与者清晰地知道哪些角色、故事和世界观是创造出来的 , 不要让科技进步反而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规则 。”
但李德仁院士并不拒绝运用数字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 反而乐见其成 。
“运用VR、AR、MR等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技术来赋能网络游戏、智慧文旅等产业 , 或者参与各种领域中的仿真模拟 , 我都是非常支持的 。比如运用相关技术 , 能够让参观敦煌壁画的人看到飞天在眼前真实地起舞 , 这对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将是极大的推动 , 值得尝试 。”
这些领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尝试了VR、AR等技术的的应用 , 只不过 , 当时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配套技术还未成熟 , 所以尝试并不成功 。如今科技有了整体进步 , 自然有能力将产业发展更进一步 , 但是否要冠以“元宇宙”之名 , 李德仁院士持保留意见 。
数字孪生是城市建设的新高度相对于既宏大又有些“缥缈”的元宇宙 , 李德仁院士口中“要对真实世界负责”的数字孪生 , 具有相当明确的使命 。
“数字孪生 , 就是要利用虚实融合的技术 , 用迭代、进化的方式对从工厂、园区到城市的物理空间进行全面观测 , 洞察其发展态势 , 进而科学分析、预测、决策 , 实现以虚拟网络的管控来提升实体的运行效率 。”
李德仁院士介绍 , 城市的数字化进程伴随着信息化发展步调逐渐演变 。
从1992-1993年第一次信息革命时出现数码空间概念、1998年左右互联网加速全球化浪潮 , 到2006-2007物联网技术逐步发展、2015年之后数字孪生概念逐渐兴起 , 城市的数字化也逐渐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向着数字孪生城市过渡 。
李德仁表示 , 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有着精准映射、虚实交互、软件定义、智能反馈四大特点 , 实现了颠覆性的创新 , 是数字城市的理想目标 ,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高度 , 赋予城市大脑实现智慧化的重要设施和基础能力 。
“目前在推进的新基建正在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下基础 , 方便对产业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 将是推动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 强调地上、地下三维一体化 , 相当于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 , 并对其从诞生到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
李德仁院士表示:“基于这种模式 , 城市能够进行自我学习 , 运行模式将不断优化、迭代 。”
但李德仁院士也提醒业界同仁 ,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仍然存在几大难点 。
其一 , 需要综合考虑建模效果与成本支出 。现阶段的资金能力无法支撑将所有实体进行单独单体化建模 , 但是利用mesh模型可以自动化快速完成框架单体化 。只是相对而言 , 后者在模型精致程度、应用及与其他建模软件融合等方面 , 还有进步的空间 。
“我个人推荐城市级建模采用框架单体化模式自动完成 , 对于城市地标等重要建筑可以单独进行单体化建模 。”李德仁院士表示 , 这一观点仍待业界探讨 。

推荐阅读